编者按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有效推动人民法庭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其中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嘉北人民法庭推动数字与司法双向赋能 探索数字经济纠纷源头治理模式成功入选。嘉北人民法庭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设立巡回审判点、构建“三所一庭+”协同机制、深化“示范判决+类案调解”模式等举措,为数字经济纠纷源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309号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嘉北人民法庭
推动数字与司法双向赋能 探索数字经济纠纷源头治理模式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嘉北人民法庭辖区涵盖大片新兴工业企业园区,既有知名电商公司或其关联企业,也有大批依托平台开展互联网经济业务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全国首家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实践基地的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嘉北法庭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做深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纠纷源头治理模式。
一、立足指导调解,织密服务基层治理“立体型网络”
一是巡回审判点“全角度”覆盖社区治理。贴合区位特色在相关园区、街镇分设“数字经济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云端法庭法官工作室”、社区法官工作室、村居法官工作室等,将司法解纷触角延伸至基层最末梢,常态化开展数字经济案件巡回审判。二是数字法庭“全领域”完善解纷矩阵。在辖区4个司法所、4家村居园区建成4个数字法庭,整合各方法治力量和资源,实现司法诉求在线回应、培训普法在线开展、调解开庭在线进行。三是法庭法官“全方位”融入基层网格。法官主动融入社区网格,以实地走访、电话沟通、微信工作群交流等方式,及时回应基层动态司法需求。不定期组织社区干部、调解员到法庭进行轮岗,法官常态化指导其参与涉平台案件化解。2023年以来共组织辖区人民调解员开展培训13期共800余人次,通过区融媒体中心进行在线访谈2次。
二、强化因案制宜,探索数字经济纠纷“生态型治理”
一是注重提质增效,前端发力促快速解纷。建立涉平台数字经济案件的会商审查机制,与行业调解组织、平台、商家等就证据适用标准统一、送达专人对接负责、瑕疵商品服务及时处理、群体性纠纷预警响应等事项达成共识,形成“四步协同”工作法。2024年妥善化解一批因某品牌VR一体机打卡返现引发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40余起纠纷当事人均达成和解。二是发挥首案效应,诉中发力促靶向解纷。对于涉同一平台的大体量类案,采用“示范判决+类案调解”模式,高效处理首案,带动类案批量解决。在处理涉某平台MCN公司主播违约系列纠纷案过程中,通过对首案的先期审理、快速判决和释法说理,引导MCN公司合理调整主张的违约金数额,带动后续10余起案件快审快判或以调解方式结案。三是依托“三所一庭+”,协同发力促联动解纷。回应辖区数字治理需求,将人民法庭力量与司法所、派出所、市场所等力量有机整合,推动“三所一庭+”资源形成多元共治合力。针对某电商平台迟延发货导致诉讼案件高发态势,积极与市场所沟通会商了解纠纷成因,制发司法建议,督促反馈整改。
三、坚持以案为基,搭建司法赋能数字“智慧型场景”
一是引领数字经济法治建设新航向。深度挖掘分析司法数据,研究培育“虚假流量刷榜”“涉平台处理个人信息合法性审查”等典型案例,制发涉平台企业纠纷成讼情况审判报告,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搭建数字经济智识共享新桥梁。围绕自身数字经济基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功能定位,每年开展数字经济案件示范庭审、案例发布、学术研讨活动4次以上,完善智库专家列席专业法官会议咨询、担任技术专家进行辅助论证等机制,邀请头部平台企业及辖区重点企业参与旁听庭审,共同研讨数字经济案件综合治理,助力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能力。三是激发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新动能。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之旅暨法庭打卡活动,将数字经济“模拟法庭”搬进校园,覆盖大中小学生1000余人次;参与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的数字经济司法实务课程;推出“云端法官说法典亮乡村振兴”等系列微普法项目,发布微视频20余期,促进“教育+理论+司法”有机融合。
来源丨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民事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裁判庭)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