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号召,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科委指导下,上海科技馆发起的“一平米博物馆”项目在黄浦区启动。
作为首个落地校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推出“雨林心跳”特色展览,以“小空间、大科普”的核心理念,将热带雨林的生机与奥秘搬进课堂,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
长期以来,黄浦区高度重视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此次“一平米博物馆”项目落地黄浦,不仅是对区域科普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化、精细化的重要契机。
在“雨林心跳”主题展览的“一平米”微型空间内,巧妙还原了热带雨林的局部生态场景,斑驳的光影、仿真的植被与特色动物标本相得益彰,让学生们仿佛置身真实雨林,直观感受“生命的律动”。
“这些是海南长臂猿,除了它,我最喜欢的是海南霸王岭睑虎!” 来自四(6)班的江馨怡作为小讲解员站在展览台前,兴奋地向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这种生活在霸王岭的小动物,眼睑能灵活活动,因此得名,“它的瞳孔垂直,虹膜颜色特别鲜艳,被称为‘恶魔之瞳’,但我觉得它的眼睛像家里养的小猫,特别可爱!”此外,江馨怡还对展陈中的海南尖喙蛇和金斑喙凤蝶充满兴趣,“原来不知道这是什么蝴蝶,查了资料才知道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这么漂亮的动物藏在热带雨林里,真的太神奇了!”
来自五(6)班的李骁珩则对科学家保护雨林动物的技术惊叹不已。“通过红外摄像机和检测网络,科学家竟然让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7—9只,增长到了现在的42只!”他介绍,为实现种群精准管理,科研团队在核心栖息地部署了300台红外摄像机,“这让我知道热带雨林不仅潮湿温暖、动物种类多,背后还有这么多厉害的科技在守护稀有动物。我们也要学会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物。”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发布“热带雨林”好问题卡,延续“以问导学”理念,引导学生围绕博物馆一平米雨林场景提出可探究、可验证的科学问题。一至五年级累计提交“好问题”两百余条,涵盖物种共生、气候调节、生态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活动前期,学校先引导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热带雨林,鼓励他们提出关于植物、动物生态及保护的疑问;后续还将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进一步激发对国家生态资源的探究欲望。”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左静介绍,此次“雨林心跳”展览是学校与科技馆联合开展的探究活动之一。希望通过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主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自主探究能力和资料获取能力,让科普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融入日常。
未来,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将有更多优质科普资源下沉至教育一线,激发青少年对热带雨林的动植物及自然世界的兴趣,助力青少年在科学探索中收获知识、成长成才。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蔡维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1公里行走课堂》第三季:上海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
2. 老字号也很潮、超轻篮球鞋……来WDCC看好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