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老”聚焦“一小” 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心理门诊、睡眠门诊
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
中心以“以人为本、服务社区”为宗旨,致力于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连续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全科、中医、口腔、康复等临床科室,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支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长期管理;涵盖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健康管理、传染病防控、健康档案建立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中医适宜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提供居家护理、康复指导及心理健康咨询。
中心下设高荣、四和、姚西、玉兰、达安、均泰等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组成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医疗服务团队,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对常见病、已经确诊的慢性病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家庭病床、出诊、家庭护理、医疗咨询、预防保健等服务,开通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建立医联体,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作为静安区精神心理健康联盟成员单位,中心在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吕坚主任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优势,针对辖区“老年人口占比高、中小学生集中”的群体特点,创新打造“一老一小”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吕坚主任的指导下,中心王玉副主任医师为核心的专业心理团队,每周三定期开设心理门诊及睡眠门诊,针对老年群体提供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认知功能评估等心理干预;针对青少年群体提供学习压力、情绪管理、亲子关系等心理咨询服务。
门诊采取预约制服务,自开设以来持续保持高预约率,累计为数百名居民提供专业心理支持,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心理困扰,其“专业性强、服务贴心”的特色获得居民广泛赞誉,已成为辖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平台。
作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中心心理门诊及睡眠门诊在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和人群覆盖上形成了“一老一小”的鲜明特色,其核心优势在于将专业化服务针对性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通过“小而美”的干预实现“广而暖”的覆盖,形成五大核心特色:
一、服务便捷化:
打造“家门口”的心理健康空间。短距离的心理门诊、睡眠门诊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
二、服务内容:
科技赋能与传统方法融合。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帮助居民快速缓解躯体化症状(如失眠、肌肉紧张),结合心理行为认知疗法,解决患者的焦虑症状。
三、精准分群:
定制化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根据本社区人群分布及心理需求人群,针对不同群体的核心痛点设计专项服务,关注“一老”聚焦“一小”,解决社区居民的当务之急。
四、预防导向:
从危机干预到韧性培养。在社区对重点人群分级预防,以通俗语言解析心理问题,在社区培训“懂心理、有温度”的社区医务人员及居民志愿者,形成“受益-服务-反哺”的闭环。
五、治理协同:
心理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网络。在静安区精神心理健康联盟为基础,联盟专家吕坚主任带领的心理团队下,为社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心理服务。
患者情况:
张女士(化名),67岁,退休。反复心悸、胸闷、胃胀、腹泻半年,多次在心内科、消化科就诊,查心电图、胃镜等均无显著异常,外院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和“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效果不佳。经我中心心理门诊评估后,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伴躯体化症状。
既往主要困扰:
焦虑后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外出就诊常被误认为心脏病发作,腹胀、腹泻,反复对症用药无效。出现过度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和恐惧的疑病精障碍,精神状态欠佳。
中医辨证论治:
舌淡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为郁病,辨证为肝郁脾虚。
病例分析:
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症症状,以过度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和恐惧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以及躯体化表现: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焦虑和冲突,通过潜意识机制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但医学检查却无法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常见症状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全身症状等。
专病门诊团队做了充分的鉴别诊断:根据心内科、消化科就诊记录,检查心电图、胃镜等均无显著异常,多次被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和“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效果不佳,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结合心理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28分,为明显焦虑。最终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伴躯体化症状。
治疗方案:
1、在初期建立心理CBT与药物干预:
通过心理教育,详细解释焦虑与躯体症状的生理联系,极大缓解了张女士的“疑病”恐惧。同时开始教授腹式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用于日常应对急性不适。
西药给予服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并告知初期可能有的副作用。中药方用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效果:西药初期略有恶心,但中药有效缓解了该副作用。4周后,整体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的发作频率和强度下降约30%。
2、在中期采取核心CBT治疗:
重点进行认知重构。治疗师帮助张女士识别她的核心自动思维:“一胸闷就觉得是心梗前兆”。通过行为实验和证据检验,帮助患者逐渐学会用更理性的想法替代。同时开始进行轻度体育锻炼的暴露,如快走等。同时继续中西药治疗。
效果:治疗至第12周,HAMA评分降至轻度焦虑。躯体症状大部分消失,仅在高压力下偶有轻微不适,但张女士已能熟练运用CBT技巧应对,不再恐慌。
3、在后期主要关注巩固与预防复发:
在心理学方面,帮助患者回顾治疗收获,制定复发预防计划,强化应对未来压力的技能。西药在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9-12个月。中药改为丸剂,方便服用,继续巩固调理。患者目前状态良好。
本案成功的关键是明确诊断,结合心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帮助张女士完全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并成为一个能更好管理自己情绪的人。
专病门诊团队由静安区心理联盟专家吕坚主任领衔,一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全科副主任医师及五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骨干组成。
学术带头人
吕坚副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记忆防治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高级催眠治疗师,精神医学司法鉴定师,擅长老年认知障碍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诊治;运用药物结合心理干预、催眠等方法处理各种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睡眠问题;参与制定静安区脑健康医防联合体建设方案;上海市心理热线督导,上海复旦大学实用心理系讲师,参与多项市级和区级课题,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主导参与的“医防融合,建立认知障碍一体化服务模式”案例入选《上海市老年心理关爱及老年认知障碍防治促进行动优秀案例汇编》。
专病门诊负责人
王玉全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门诊、睡眠门诊专病门诊医师。预防保健科负责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全科医学规培生带教老师、上海市医师学会会员、静安区首批健康副校长、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专员,上海市首批赴伦敦培训全科医师。曾获上海市全国第七次卫生服务调查表现突出个人、静安区优秀共产党员、静安区十佳家庭医生、静安区为老服务之星等荣誉,获区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5篇。
心理门诊(微信公众号:“健康静安”预约)14号诊室
每周三下午14:00-16:00
睡眠门诊(微信公众号:“健康静安”预约)3号诊室
每周四下午14:00-16:00
更多阅读☞
薪火相传 “施氏伤科”特色非遗专科——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社区特色门诊专栏
名医传承 针解病痛——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派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色专病 | 社区特色门诊专栏
中医守“肾”门,止衰于原点——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肾衰专病门诊丨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专栏
节气药膳,因时制宜——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辨证施膳”治未病特色门诊 | 社区特色门诊专栏
尿频尿急四针安——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尿频尿急综合征专病门诊 | 社区特色门诊专栏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