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黄浦校园里来了群“动物朋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向倪闽景馆长连连发问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27 19:10:01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与自然共生’这句话,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了保护海南长臂猿,建立了完整科学的保护体系,在几十年的科学保护下,种群数量得到了稳定上升。”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五年级男生李骁衍向小编讲解着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科学手段。

9月26日,上海科技馆的“一平米博物馆”项目正式入驻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多了一座名为“雨林心跳”的博物馆,第一批小小讲解员正式上岗。李骁衍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能给校内外的师生来做介绍,非常有成就感。”

据悉,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为“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学生足不出“沪”就能开启一场自然探秘之旅。

海南长臂猿、豹猫、白鹇……

校园里来了群“动物朋友”

一大早,小编走进卢湾实验小学的“雨林心跳”博物馆,不少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赶在开馆首日,前来参观。

入口处的海南长臂猿标本格外显眼,它是这场展览的主角,策展团队的高先生介绍:“当初决定打造一个以热带雨林为主题的校园博物馆时,我们团队觉得这个主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宏大,于是,决定以海南长臂猿的视角出发,设计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家族相册、行为与生活方式等展区。”

小编发现,博物馆里设置了不少互动项目,学生翻动展板就能了解海南长臂猿的交流方式;通过“磁吸互动”游戏,将雨林动物与它们的独特生存技巧进行匹配,在玩中获取科学知识。

博物馆出口处,学生可以在相应区域写下能为海南长臂猿和地球生态所做的事,“用小报形式宣传海南长臂猿,让周围的人们一起保护它们。”“在野外遇见海南长臂猿,请不要伤害它们。”“我们可以减少车辆的碳排放,尽量绿色出行,为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四年级女生苏苡萱之前去过云南的西双版纳旅游,那里的热带动物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校园中多了一座热带雨林主题博物馆,她非常期待,积极报名担任小讲解员,负责动物标本区域的讲解,“这里有豹猫、白鹇、中华穿山甲,都是我平日里没有见过的。”

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提供探究场域

参观中,卢湾实验小学的学生告诉小编:“有了这座博物馆,今后,我们有的科学类课程可以搬到这里来上了。”

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左静介绍,博物馆正式入驻前,她就在课上带领学生了解了中国的热带雨林,“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我们如何保护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雌性的兰花螳螂比雄性的大’,等等。”

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现在,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很多,除了查阅相关书籍,他们还会向AI工具求助,来获取相关的资料。”

为此,卢湾实验小学特地在走廊上开辟了“好问题陈列区”,来收集孩子们提出的关于雨林的问题。

活动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随机抽取了几位学生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其中,五年级学生李锦汐提出:“可爱的海南长臂猿被称为‘雨林歌王’,我想知道,它到底想和大家说什么?”

“哦哦哦——”,倪闽景现场模仿了海南长臂猿的叫声,并解释道,“它们唱歌时,嘴巴呈三角形,这是他们之间交流和传递信号的方式。”

随着“一平米博物馆”的落成,卢湾实验小学也希望,好奇心能驱动学生去做更深入的探究。学校还将借助由上海科技馆开发的“中国国家公园”主题科学桌游系列,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生命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知识等融入桌面游戏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区域内学生提供

沉浸式科普环境

据悉,“一平米博物馆”作为上海科技馆精心打造的教育品牌,让博物馆藏品和知识走进校园,有效解决了学生前往科技场馆的时间与交通成本问题。

黄浦区作为上海的核心城区,长期以来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该项目将为区域内学校提供触手可及的沉浸式科普环境,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生命探索及科技创新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未来,“一平米博物馆”将继续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学校和学生受益于这种创新科普教育模式。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学校提供(部分由作者拍摄)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