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为医学影像迈向AI新纪元注入中欧智慧 | 浦江创新论坛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27 10:52:35

九月申城,金风送爽。当全球医学创新的目光再次聚焦黄浦江畔,一场关乎人类健康未来的智慧碰撞正激荡出澎湃浪潮。这是一个由算法重塑诊断精度、用算力拓展生命维度的新纪元——医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叩响未来医疗的大门。

9月21日下午,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承办,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协办的专题论坛——“中欧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合作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医学影像与AI的前沿交叉”为核心,汇聚了来自中国、瑞士、德国的顶尖院士、权威专家与业界领袖,旨在搭建中欧医学影像AI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深度聚焦技术突破与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筑牢全球公共卫生防线、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强劲的“中欧智慧”与合力。

融合之力:

重塑现代医学的范式革命

医学影像,作为现代医学的“眼睛”,是疾病筛查、诊断、分期、疗效评估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段。然而,全球范围内放射科、病理科医生的超负荷工作与日俱增的诊断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眼识别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细微病灶的遗漏。

论坛伊始,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教授为与会者勾勒了一幅智能医疗的未来图景。“基于高质量医学影像数据训练的基础大模型,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能力——它能够快速拓展到新的器官、新的病种,展现出强大的泛化能力。”他指出,在不久的将来,大模型与人工智能将自然而然地融入医疗诊疗的各个环节,成为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领医疗进入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智能时代。AI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效率。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以及医学和外科机器人学教授阿里·纳瑟瑞强调:“AI的重要性在于其‘赋能’与‘发现’。它赋能医生,将其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复杂的决策与患者关怀;它更赋能科学,能从未被充分挖掘的海量影像数据中,‘发现’人类难以直观捕捉的疾病新特征、新规律,从而催生全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诊疗见解。”

“大模型的超级学习能力将成为推动传统医疗走向智能化时代的关键力量。”专家们一致认为,AI与医学影像的交叉创新,正从“辅助”走向“引领”,成为破解全球共同面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精准诊断需求攀升、慢性病负担加重等挑战,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

临床之光:

照亮从科研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

理论的辉煌,最终需由临床实践来检验。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柏林夏里特医学院柏林健康研究所数字健康中心创始主任罗兰·艾尔斯教授将视野从疾病诊断提升至全民健康,并深刻阐释了如何利用AI建模技术释放健康数据的巨大潜能。“我们的目标不是等待疾病发生后再去精准诊断,而是要在疾病发生前就进行精准预测和预防。”

技术的精细化应用同样令人瞩目。瑞士伯尔尼大学核医学科主任阿克塞尔·罗明格教授详细展示了AI如何在PET和SPECT影像分析中大放异彩——从提高图像重建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到自动量化生理参数和精准识别微小病灶。“AI不仅提升了图像质量,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解读核医学图像的方式,使其从主观视觉评估走向客观、可重复的定量分析。”他表示,这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的疗效评估开启了新纪元。

然而,通往未来的道路仍道阻且长。上海同济医院副院长王培军教授客观指出了当前AI在影像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有待提高。他将根源归结于三大瓶颈:标准化不足、样本量有限,以及缺乏顶层设计的算法框架。“未来必须致力于建立标准化、大样本的大数据中心,并以临床需求为驱动。”他充满信心地预测,AI在医学领域将从“人类很好的帮手”,到“与人比肩的专家”,最终迈向“超越人类水平的专家”。

当AI深度融入医疗实践,其带来的伦理与法律挑战亦不容忽视。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蒋舸引入“最小成本负担者”原则,即责任应分配给能够以最小成本避免损害的一方,剖析了当AI辅助诊断出现错误并导致医疗损害时,责任应如何界定的难题。“这不仅是法律责任的划分,更是激励机制的设计。”她指出,“清晰的规则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在安全轨道上健康前行的基石,需要技术开发者、医疗机构与立法者共同前瞻思考。”

合作之桥:

共筑全球健康防线

独行快,众行远。医学影像AI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其解决方案也必然依赖于全球性的合作。作为中欧医学影像AI领域的年度高端对话平台,本次论坛成功搭建了中、瑞、德三方交流的坚实桥梁。上海市科委生物技术和医药处处长曹宏明在致辞中指出,欧洲在基础研究与医疗器械创新上底蕴深厚,而中国拥有丰富的临床场景、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这种互补性使得中欧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制定全球认可的技术标准、数据隐私保护框架和伦理指南。”

合作的内涵远不止于技术互通,更在于文化与信任的共建。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社会学研究所讲师多米尼克·拉默特强调,技术的信任根植于文化的理解。“可信赖的AI不仅是算法的可靠性,更是其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对文化差异、伦理价值观和社会接受度的尊重与包容。”他提出,中欧合作要超越代码与数据共享,应致力于建立一种“跨文化对话机制”,共同探索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让人安心、透明、公平的医疗AI系统,这才是全球范围内推广AI医疗技术的信任基石。

这些理念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讨论中也得到了热烈响应与深化。专家们就共同关心的人才培养、数据共享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合作思路。在充满热情与诚意的对话中,彼此间不仅交流了技术,更在笑声与掌声中增进了理解,为未来持续深入的协同创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随着论坛在热烈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渐近尾声,会场内的思想交锋与智慧共鸣已凝聚为清晰的共识与坚定的行动力。今日之盛会,不仅是中欧智慧的一次深度交融,更是迈向未来医疗新纪元的共同宣言。以AI为舟,以合作为桨,中欧双方将继续携手破浪,共同驶向一个更加精准、普惠、以人为本的健康未来,让创新的光芒照亮世界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孙亦真

摄影:杨浦东、主办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