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救治,背后是一个团队或者多学科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瑞金人攻坚克难、一切为了病人的信念从不改变,对医学高峰的追求也永不止步。
千里求医
绿色通道接住“命悬一线”患者
鸣笛声由远及近,载着杨叔(化名)的救护车呼啸而来,猛地停在瑞金医院急诊楼前。此时的他,意识虽然清醒,却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急查皮质醇仅2.4μg/dL,远低正常人6.7μg/dL—22.6μg/dL。更棘手的是他的既往病史,57岁的杨叔已有十余年高血压、三年冠心病,每天都在服用抗凝血药。
“患者的情况很危险,脑部鞍区垂体瘤压迫正常组织,血钠低至危急值,随时可能心跳骤停,要尽快治疗。但每天服用的抗凝血药又让手术出血风险飙升,无法立即手术。”接诊的神经外科成宜军医生当即决定通过绿色通道将杨叔收治入院,边稳定病情边制定方案。
杨叔的病情来势汹汹,但其实早有征兆。三年前,他就察觉自己的体力大不如前,但他总觉得“扛扛就会过去”。后来,他的视野开始模糊,胡须变少,性生活也出现障碍,“人老了,我想着都是正常的身体变化。”杨叔也没放在心上。直到这次,突然头痛,胸闷到喘不过气才赶紧到医院检查,头颅CT显示鞍区有个不小的占位,压迫了正常垂体。谁想还没来得及治疗,他就突然咽不下饭,说话有气无力,整个人虚弱不堪,病如山倒般袭来。
精准调控
破解难题为手术扫清障碍
“要救他,必须先扫清手术障碍。”神经外科医务人员第一时间为杨叔静脉泵入激素补充皮质醇,持续补液纠正低钠血症,实时监测电解质和内分泌指标。同时,成宜军医生联系内分泌代谢学科、心内科、麻醉科等紧急会诊,评估患者情况,制定 "两步走" 方案:先做内分泌矫正,再择期手术。
杨叔的垂体功能已濒临崩溃边缘:皮质醇极低,像给生命引擎断了油;电解质紊乱更随时可能诱发心率失常。为此医护团队开启了一场与风险赛跑的精准调控,既要根据皮质醇监测结果调整激素补充剂量,又要通过静脉补液一点点拉升血钠水平。“这可不是简单补够就行,必须精准,补的太快血钠骤升会引发脑水肿。” 每天紧盯数据,看着患者皮质醇从2.4μg/dL 慢慢升到 8.1μg/dL,血钠回归正常范围,大家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另一重考验接踵而至:手术必须停用抗凝药至少七天,但停药期间冠心病患者血栓风险会像暗处的礁石般浮出水面。这该怎么办?成宜军医生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 方案破解难题。在停药期,每天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既维持适度抗凝效果、防止心脏血栓,又不会让凝血功能“过度活跃” ,保持在“适合手术” 的安全范围。但这种“平衡”要掐准算好。“桥接不是按固定剂量走流程,我们需要每天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数值调整肝素剂量,差一点都不行。” 成宜军解释。治疗阶段,患者INR值始终稳定在安全区间,经过再次评估,杨叔的身体终于为手术亮起了 “绿灯”。
精准微创
警惕 "沉默的颅内肿瘤"
在麻醉科、手术室密切配合下,成宜军、林绍坚医生联手,为杨叔实施经鼻 - 蝶窦垂体病损切除术。这是一种无需开颅,通过鼻腔就能直达鞍区的微创手术。术中,内镜清晰显示肿瘤犹如鸽子蛋大小,已侵袭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医生们小心翼翼避开血管和视神经,精准完整切除病灶。
“手术很顺利,第二天我爸爸就能清醒说话,后面检查指标也都正常了。”杨叔的儿子激动地说。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出院前,杨叔特意让家人定制了一面锦旗,送到神经外科:“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如今,杨叔已回到老家,重回正轨。
科普贴士
“这样紧急的病例并非个例,每年瑞金医院神经外科都会接诊几十例类似的垂体瘤患者。” 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吴哲褒介绍,从急诊急救的快速响应,到精准桥接的专业调控,从内分泌指标的精细矫正,到微创手术的精准实施,每一步治疗都源于瑞金医院在垂体瘤围手术期多学科精准管理上的独特优势,始终彰显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守护患者生命。
门诊信息
神经外科
吴哲褒 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国际医疗部:周四上午
(嘉定院区)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成宜军 主治医师
垂体腺瘤专病门诊:周一上午
欢迎转发点赞
文、编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