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共建“全球创新共同体”,共启“生物纪”新纪元 | 浦江创新论坛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25 20:46:00

9月21日,“2025合成生物学创新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科技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承办,上海荷塘生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水木络绎科技人才发展创新中心、上海合创绿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合成生物学创新论坛”以“从‘工业纪’迈向‘生物纪’”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多国院士及全球科学家、产业精英 、投资人和政府代表,共同探讨合成生物学如何赋能人类健康、地球可持续与产业升级。

政企学协同,共筑战略高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教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朱启高,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勇、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伟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金力指出,合成生物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沿交叉学科,复旦大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策源地已构建学科布局+科研攻关+平台建设的协同体系,未来将深化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的合作,进一步开放科研平台、共享人才资源、协同技术攻关,推动更多的实验室里灵光一现成为生产线上行云流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  

朱启高从上海整体布局角度作了分享。他表示,近年来上海前瞻布局和培育合成生物学前沿赛道,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大力推进研发创新、着力构建创新的生态,为此专门成立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上海愿与全球伙伴一道,共同推进理论突破、技术迭代、成果转化,赋能社会发展。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朱启高  

徐徕则从浦东的实践层面阐述了路径。她强调,浦东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通过战略布局+创新生态+产业集聚三大举措推动合成生物学发展。围绕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制度改革突破首创地三个目标,下一步将实施创新筑基、集群培育、加速成果转化、产业护航、生态提升四大行动,为合成生物学转化贡献 “浦东力量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  

全球智慧碰撞,解码未来密码

赋能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带来主旨演讲。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首席执行官、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院外籍院士、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Jens Nielse,美国朗泽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Jennifer Holmgren,德国INM-莱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科学主任、德国萨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新材料科学教授、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院士Wilfried Weber,以及诺和控股集团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帝斯曼芬美意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产业战略发展高级顾问蒋惟明分别围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不同环节展开分享,呈现了合成生物学发展路径的多维视角。几位嘉宾的观点相互呼应,勾勒出合成生物学推动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广阔图景。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Jens Nielsen院士、Jennifer Holmgren院士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Wilfried Weber院士、蒋惟明博士

三场高端圆桌分别聚焦宏观愿景技术落地生态构建,通过不同层面的深入交流,全面展现了合成生物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由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主持的全球顶尖院士圆桌中,巴塞尔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和巴塞尔大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教授、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Martin FusseneggerJens Nielsen,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威拉德·亨利·道教授、哈佛医学院生物工程学讲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雅典科学院院士Gregory StephanopoulosJennifer HolmgrenWilfried Weber 围绕破解工程化悖论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跨学科合作、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的同步推进,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关键。中国在市场转化和政策连续性方面具备优势,全球协同创新将成为推动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金勤献教授、Martin Fussenegger院士、Jens Nielsen院士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Gregory Stephanopoulos院士、Jennifer Holmgren院士、Wilfried Weber院士

前沿技术圆桌聚焦“双螺旋路径”,将视角落在营养健康绿色发展两大应用场景,深入探讨菌株稳定性、生物安全性、产业化放大和监管合规等现实瓶颈。嘉宾们分享了各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普遍认为技术创新与系统整合是实现健康与绿色双重使命的关键。圆桌由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与跨学科研究中心Dorothy教授Mattheos Koffas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叶邦策,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教授Istvan Molnar ,丹麦技术大学教授、合成细菌代谢主席、系统环境微生物学组组长Pablo I. Nikel,厦门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曹名锋,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健康长寿转化研究项目 Vincenzo Sorrentino共同参与。

排:从左至右依次为Mattheos Koffas教授、叶邦策教授、Istvan Molnar教授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Pablo I. Nikel教授、曹名锋教授、Vincenzo Sorrentino教授

最后,创新生态圆桌将讨论推向产业与生态层面,聚焦如何构建合成生物学的协同共生系统。嘉宾们强调,政策、资本、人才与平台的深度联动,是加速产业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在稳定政策、庞大市场与高效执行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全球合作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形成兼具韧性、开放与包容的生态体系,才能推动合成生物学行稳致远。该圆桌由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主持,Stimuliver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Dagmara Szkolnicka,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药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曹宏明,清华大学药学院拜耳特聘教授、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上海国投先导基金副总经理何苗,巢生创新孵化平台 CEO代英欣,世索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萧静渊共同参与讨论。

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付小龙主任、Dagmara Szkolnicka博士、曹宏明处长

第二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丁胜教授、何苗副总经理

第三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代英欣总经理、萧静渊投资经理

国际合作共建“全球创新共同体”

论坛期间,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SSIC)与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BII)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基于此前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知识交流、联合孵化、中丹技术合作、人才发展等领域深度协同,为合成生物学跨国技术转化搭建桥梁。合作仪式由金勤献与 Jens Nielsen 共同启动,标志着中丹乃至全球合成生物学创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为破解技术瓶颈、加速产业落地注入跨国合力

左:金勤献教授;右:Jens Nielsen院士

同时,来自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的 个前沿在谈项目现场展示,涵盖食品、医疗、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合成生物学技术落地的广阔前景。在谈项目首席科学家代表与金勤献共同点亮合作通道,开启国际合作新篇章。

从左至右依次为Vincenzo Sorrentino教授、金勤献教授、Gregory Stephanopoulos教授、Jennifer Holmgren博士和Dagmara Szkolnicka博士

此次战略合作与项目展示,不仅体现了合成生物学跨国协同的现实成果,也展现了产业落地的无限可能。作为引领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合成生物学承载着破解全球健康挑战、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以生物科技守护人类与地球”是每一位参与者心中的共识,未来,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将继续秉持“开放、协同、创新、转化”的理念,持续搭建“全球创新共同体”平台,推动更多国际合作落地、更多前沿技术转化。我们相信,当技术突破遇上生态协同,当全球智慧融入本地实践,合成生物学必将在“生物纪”的征程中绽放更多光彩。


来源: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

编辑: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