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遥控,这个装置可以在水面上漂起来,我们安装了两个饮料瓶,来增加它的浮力。”来自静安区大宁国际小学的五年级女生潘果惟和张琪芸在水池里演示着在机器人社团中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我们对学长学姐的作品进行了升级改造,之前,它只能在陆地上走,现在能在水上走了,其中涉及了浮力、机器人结构等科学知识,非常有意思。”
9月24日,“智创无界 共育未来新质力”2025工博会·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成果展示会上,学生们的创意作品和奇思妙想吸引了观众的驻足。
科创少年合作“造车”
吸引观众现场“试驾”
展台上,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几位学生带来了自己研制的一款未来概念的太空车,该作品获得了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上海赛区的二等奖。
他们用两节5号电池驱动微型电机,通过齿轮组带动特制圆缺形轮胎转动,“我们设计的小车不仅能在平坦路面平稳前行,还能有效应对坡道地形。”
一旁的学校科学教师张志伟介绍,“这是学校特色中国式STEM——TRIP课程中‘火星漫游器’主题中的项目,我和学生一起打造一个轻量化未来概念的太空车模型。”
据介绍,该课程整合了信息科技、劳动、美术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模拟真实的航天工程项目,在这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火星环境,还体验了完整的火星车的制作流程。
除此之外,3辆可以开的卡丁车吸引了不少学生观众前来“试驾”。
它们分别来自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学和上海市市西中学。这些风格迥异的卡丁车从车架到尾翼,每一个部件都是学生纯手工打造的。
(摄影:顾超)
“我们在学习了电学、几何等理论知识后,动手设计了车辆的结构。”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学的徐佳颖担任了该项目的队长,“制作过程就花了半年,我们还对卡丁车前轮和后轮的距离进行精确测算,来保证它的稳定性。”
团队的4位成员分别承担了车辆彩绘、切割塑形、试驾等工作,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卡丁车飞驰在学校操场上,他们很有成就感。
他们的创意与灵感来源于生活
小编注意到,不少学生的作品聚焦绿色能源、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等领域,多项作品也因解决了现实问题斩获市级以上大奖。
“我们希望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验血效率,提升病人的就医舒适度,于是,研发了一款高效自动化血样采集装置,可以替代重复性的工作,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戴乐楠团队的这一作品获得了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萌芽赛道)的金奖。
他的妈妈也来到了活动现场,激动地说:“最让我欣慰的,不是孩子拿了多少奖,而是他内在的成长。以前遇到难题容易退缩,现在却能主动说‘我们再试试其他方法’。科创活动真正赋予他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市北中学学生通过“荧光护板”提升光伏发电效率的巧妙设计,提高光电转化率,助力新能源普及与环保;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的赵沐容设计了雨伞烘干器,兼具雨具架收纳功能与烘干功能,实现雨具短时间自助烘干;民办扬波中学的叶卓文将尺规作图的理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圆规结合,设计出一款便于使用的可以任意等分任意角的圆规……
(摄影:顾超)
这些作品从生活中来,到应用中去,展现了静安学子的观察力、创新力和社会责任感。
构建静安科学教育全景生态
目前,静安区正在构建科学教育全景生态,全面落实区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实施方案。加强科普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学习空间和资源环境配置;培育科创拔尖人才,依托静安教育数字地图,借助数智技术建设伴学平台,形成和丰富的“一体两翼”实践愿景。
此外,静安教育还将优化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内涵建设,盘活高中创新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观体验式课程和深度研学式课程,巩固校外教育先发优势,通过联动高校、科研院所、校外场馆和企业等优质资源,形成融通开放的科学教育全域场景。
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新成员授牌仪式
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校外导师”聘书颁发仪式
文字:王佳依
摄影:王佳依、顾超(部分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