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女性 > 文章详情

这种身材,可能比纯胖更不健康!网友:说的就是我…

转自:上海女性 2025-09-25 15:49:36

“摸着软软糯糯,

晃一晃还像水一样会流动......”

近日

一种被网友戏称为“脂包骨”的身材

在网络上突然火了

顾名思义

“脂包骨”指肌肉少、

骨骼外被脂肪包裹的体型

有人觉得这种身材“像棉花糖一样可爱”,但注意了~!“脂包骨”并不是健康的象征,而是一种暗藏风险的畸形审美,甚至被称为“最差体质”。

01

“脂包骨”身材真面目:

看似柔弱,内藏风险

“脂包骨”是对身材苗条、体重偏轻但体脂率偏高人群的形象描述,即肌肉量不足、骨骼与皮下脂肪“近距离接触”,属于临床所说的“肌肉减少性肥胖”

从体成分看,这类人群体重可能正常或偏轻,但体脂率常达25%~30%甚至更高(健康范围20%~25%),肌肉量往往不足25%(健康标准30%~35%),外表纤细却身体成分不达标。

常见特征包括——

  • 四肢纤细但松垮,拍拍手臂肉肉像水一样晃荡,没有肌肉线条;

  • 内脏周围容易堆积脂肪,整体苗条却有肚腩;

  • 力气小,体力差,容易疲劳;

  • 体检时肌肉量偏低、基础代谢率低,甚至还有脂肪肝和高脂血症。

一句话总结:

你以为的“瘦”

可能只是脂肪藏得好

但肌肉却悄悄溜走了

网友纷纷表示

自己“中招”!

02

为什么会变成“脂包骨”?

“脂包骨”的形成

是长期生活方式的结果

↓↓

  • 缺乏力量训练;节食减肥误区;久坐不动;睡眠不足与高压状态

03

“脂包骨”可能比纯胖更危险

“脂包骨”不是一种“优雅的瘦”

而是一种“虚弱的瘦”

它的健康隐患

甚至可能比肥胖更严重

■ 代谢综合征

  • 胰岛素抵抗:脂包骨人群因肌肉少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致葡萄糖调节能力下降、糖尿病风险上升。

  • 脂肪肝:即脂肪性肝病,由遗传、环境、代谢因素引发,以肝细胞脂肪变为病理特征。

  • 高脂血症:也称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肌肉减少性肥胖者因缺乏肌肉参与代谢,易致体内脂肪(尤其腹部脂肪)堆积,进而引发该病。

■ 骨骼与关节问题:瘦不代表轻盈

  • 骨密度下降:缺乏负重训练,骨骼刺激不足,骨质疏松风险上升。

  • 关节稳定性差:肌肉是保护关节的重要屏障,肌肉少容易导致膝盖、腰椎等部位受伤、退变。

 其他隐患

你可能没意识到的“亚健康”状态:疲劳感增强、免疫力下降、情绪波动。

04

如何改善“脂包骨”?

好消息是,“脂包骨”并不是不可逆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从“假瘦”蜕变为“真健康”。

■ 增加力量训练:肌肉才是健康的底气

  • 抗阻训练是关键:哑铃、杠铃、自重训练(如深蹲、俯卧撑)都能有效刺激肌肉生长。

  • 每周至少2~3次:规律的力量训练能显著提升肌肉量与基础代谢率。

  • 不要怕“变壮”:很多女性尤其容易担心练出“肌肉块”,但实际上,适度训练只会让线条更紧致。

小贴士:初学者可以从弹力带训练或徒手动作开始,逐步增加强度。

■ 合理膳食:吃得对,才能练得好

  • 增加蛋白质摄入:鸡胸肉、豆腐、鸡蛋、牛奶等都是优质蛋白来源。

  • 控制精制碳水:减少白米饭、甜点等高GI食物,避免脂肪堆积。

  • 补充健康脂肪:如坚果、牛油果、橄榄油,有助于激素平衡与肌肉修复。

小贴士:每餐都要有蛋白质,别让训练白费。推荐大家使用211饮食法,每餐50%蔬菜,25%鱼肉蛋豆制品,25%主食。

拿你的拳头来比对:2拳头大的蔬菜+1拳头大的鱼肉蛋+1拳头大的主食。

■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动起来,别久坐

  • 每小时起身活动:哪怕只是走动几分钟,也能改善血液循环。

  • 增加日常活动量:快走、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 保证睡眠质量:肌肉修复与生长在睡眠中进行,睡不好,练也白练。

小贴士:别熬夜刷剧,你的肌肉在夜里等你修复它。

“脂包骨”身材提醒我们,健康不只是体重数字,更是身体的组成与功能。与其追求“纸片人”身材,不如打造一个“有肌有力”的身体。毕竟,真正健康的瘦,是能跑能跳、能扛能提的那种,是“有肌有力”的瘦。

你身边有“脂包骨”的朋友吗?

赶紧提醒一下吧!

来源:新闻坊、科普中国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