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是因为确诊了
中度睡眠呼吸暂停
现在它已经成了我睡眠的‘守护神’”
曾几何时,呼吸机在大众认知里
还是与重症监护室、中老年绑定的
“严肃医疗设备”
但如今,越来越多像李阳这样的年轻人
正主动拥抱这个睡眠“神器”
各式花样呼吸机正从医院的急救场景
走进年轻人的卧室
这场“睡眠革命”的背后
是年轻人被睡眠问题困扰的积极应对
更是健康观念的深刻转变
半年前,广告策划人李阳因为睡眠问题陷入了工作危机,去医院做了睡眠监测后,结果显示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李阳这才明白,那些被忽视的鼾声和晨起的疲惫,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在佩戴呼吸机后,李阳觉得自己的睡眠和生活状态明显好转。
27岁的晓峰也于半年前开始使用呼吸机。晓峰的体重超两百斤,被诊断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夜间血氧饱和度最低时仅为70%(正常应高于95%)。
“医生说长期缺氧会影响记忆力,严重的话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尝试过减肥但难以坚持的晓峰,在医生指导下开始使用呼吸机。
“戴上呼吸机后,终于能睡个好觉,白天工作也没那么犯困了。”这是不少使用呼吸机的年轻人的真切感受。在沪上各大医院,前来咨询、配用呼吸机的年轻面孔显著增多。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已达48.5%。临床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近年来使用呼吸机的人群中,年轻人占比显著上升,且超过50%与体重相关。
事实上,年轻人愿意主动接纳呼吸机,除了需求驱动,更离不开技术革新带来的体验升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中发现,曾经的呼吸机,是体积堪比微波炉、噪音堪比吸尘器的“笨重怪兽”,如今却摇身变成小巧便携、智能时尚的“健康单品”。
智能化升级让健康管理更便捷。现在的呼吸机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同步睡眠评分、呼吸暂停次数、血氧波动等详细数据。
27岁的设计师王萌特别喜欢这种“数据化管理”:“我每天早上都会看睡眠报告,看着呼吸暂停次数从最初每晚20多次降到现在的2-3次,特别有成就感。”她甚至还为呼吸机定制了卡通贴纸,“它现在是我床头的时尚配件。”
那么,究竟何种情况需要使用呼吸机?黄卫主任介绍了医学上的“金标准”——通过睡眠监测来判断。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环、健康App、家用睡眠监测仪等设备,正成为年轻人“健康管理工具箱”里的标配。
年轻人对呼吸机的接纳,本质上是健康消费观念的升级。过去,人们习惯“生病才治病”,将医疗设备与“疾病”划等号;如今,年轻人更注重“未病先防”,把呼吸机看作提升生活质量的“健康投资”。
《Z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2.3%的年轻人愿意为健康投入资金,年均健康消费支出超过6000元,其中睡眠健康类产品增速最快。
“我们愿意为能提升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产品买单,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应对高强度工作和生活。”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
来医院咨询睡眠问题的年轻人
尽管呼吸机成为年轻人的“睡眠救星”,但专家们一致强调,作为医疗器械,呼吸机并非“睡眠神器”,必须在专业指导下理性使用。
从“谈机色变”到“睡前必备”,年轻人对呼吸机的拥抱,不仅是一场睡眠习惯的革命,更是一次健康观念的升级。
正如专家所言,最好的治疗是预防,而这场由年轻人引领的“健康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