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游泳虽惬意,风险却暗藏!“水上安全手册”来了→

转自:徐汇通 2025-09-24 10:11:08

游泳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不单降温消暑,更能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肢体协调性,是一项集“清凉、健身、解压”于一体的宝藏运动。不过,想要尽情享受游泳,有个重要前提不能忽视:掌握水上安全与自救知识。毕竟泳池、海边等水域虽惬意,但也潜藏着意外风险。

下面,就来看一看市体育局为大家梳理的水上安全要点,以及溺水自救方法和急救技巧,让每一次游泳既快乐又安全↓

这些危险水域要警惕

江河:青苔

江河岸边易长青苔,在江河岸边游玩时,很容易滑入水中;长青苔的江河岸边很滑,即使会游泳,也很难爬上岸。

湖塘、坑塘:杂草、淤泥

一些水塘长有杂草,塘底也有淤泥,如果对水域不了解,下水游泳容易被水草缠住或陷入淤泥。

海边:浪涌、离岸流、礁石

风浪大时,海浪的力量能把人拍晕卷走;一些海岸礁石光滑,或布满尖锐的牡蛎壳等,落水者难以自行上岸,救援难度很大。

儿童溺水高危场景

低龄儿童家中蓄水容器;工地积水坑或小区景观池;江河、水塘等开放水域;公共泳池及水上乐园等场所;带游泳圈进入深水区;海边浅水区;盲目下水施救溺水者。

防溺水认知误区 

误区1: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水下情况复杂多变,水草、淤泥、漩涡等自然环境都可能导致溺水事故发生。此外,疲劳、生病、抽筋等个人身体因素,也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当中。

误区2:游泳圈、水上充气玩具可以保命?

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充气式塑料游泳圈本质上是玩具,并不能在游泳时有效保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误区3:手拉手能救上溺水者?

手拉手救人很难成功,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为体力不支打破平衡,就会让很多人落水造成群伤。

误区4:会游泳就会救人?

水中救援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求生本能会让溺水者力量惊人,紧紧抱住施救者,使施救者陷入险境,未经过专业训练者切记不能贸然下水救人。

溺水自救三步法

第一步

放松身体向后仰,不要挣扎、防止下沉。

第二步

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第三步

注意周围有没有能帮助漂浮的物品,可将空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抱在身前,有助于漂浮。

正确救援三要点

不盲目施救,

在岸上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叫”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

“叫”: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

如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

救援者应从溺水者的后面托住他的腋窝或单手夹胸,利用反蛙泳或侧泳,将其拖带上岸。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检查意识与呼吸,轻拍肩膀并呼喊,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若无反应,再清除口鼻异物,开放气道,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不要以手拉手的方式下水救援

即使施救人员较多,也不要以手拉手的方式下水救援,如果有人脱手,可能造成连环溺水悲剧。

掌握急救技能,抓住“黄金4分钟”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手段,如遇有人突然倒地,判断无呼吸、无意识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抓住“黄金4分钟”,抢救越及时,成功率越高。

第一步:判断对方是否有意识

第二步:进行胸外按压

第三步:进行人工呼吸

第四步:再次判断对方是否有意识

第五步:继续循环心肺复苏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AED全称为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救治。目前,国内很多大城市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均配置有AED。AED配合心肺复苏术共同使用,可成倍提高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

牢记防溺水“六不”原则  

1.私自下水游泳;

2.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盲目施救。

防溺水的第一道防线

是从根本上杜绝“野泳”

游泳戏水,要选择游泳馆、海滨浴场等

有人管理、有救生员的正规场所

这里为大家带来

“乐动上海”健身类体育消费券

游泳定点场馆名单

记得运动前先领消费券哦!

注:场馆名单数据统计截止至2025年9月23日,具体开放情况请以实际为准

温馨提示

依据《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所有进入游泳场所的泳客,在入池前务必认真阅读并填写《游泳项目安全风险告知承诺书》,充分了解相关安全风险。

您可通过“上海社体竞赛”官微或“安心沪动”小程序进行电子告知承诺书注册办理。

综合自:上海发布

封面图来源于千图网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