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信息:硅基光电子技术论坛”上,硅光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在致辞中强调,硅光技术作为后摩尔时代的关键突破方向之一,正深刻重塑全球信息技术竞争格局,亟需通过平台化、生态化的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加速创新落地。
当前,硅基光电子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创新向规模化产业化跃迁的关键阶段,学术研究与应用落地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双向加速态势。在这一进程中,硅光制造平台作为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其技术演进与生态构建正日益成为推动全链条创新的重要力量,并将为智能计算、高速光互连等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在本次论坛上,国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知名投资方等多位权威专家与行业代表,共同聚焦硅基光电子技术的前沿进展、产业化实践与生态构建,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本次论坛由上海光电科技创新中心承办,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中科创星、张江高科协办。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等领导出席,并为“张江杯·硅光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颁奖。
AI需求驱动,硅光产业向“新”发展
在专题报告环节,四位业界专家分别从技术突破、产业协同、生态构建等多维度展开深度解读。上海交通大学苏翼凯教授就硅光平台支持算力中心光互连技术发展进行了探讨;联合微电子中心硅基光电子中心主任冯俊波聚焦制造平台如何赋能产品迭代与规模化生产;北京大学研究员常林从基础研究角度探讨硅光技术新路径;九峰山实验室首席工程师权志恒则结合产线实践,分享平台化制造对产业链与学术研究协同创新的推动效应。
长期身处硅光领域的研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冯俊波深切感受到了硅光产业的起伏周期。在他看来,当前硅光技术正进入第三波发展高峰:第一波浪潮出现在2013年左右,技术积累让业界看到了硅光技术的潜力;2018年,硅光技术开始在特定领域得到一定应用。而如今,随着AI的迅猛发展,“硅光市场包括它的技术优势得到很大体现”,硅光技术的第三波发展高峰已经到来。
AI对算力和数据传输的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和电互连技术面临带宽和功耗的双重瓶颈。在这一背景下,硅基光电子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光互连技术能够突破电芯片算力扩展面临的传输距离和带宽限制,实现更高容量和更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苏翼凯谈到,而硅光已成为光互连的主流技术之一,“现在光互连用的芯片大家比较关注的有三条技术路线:EML、VCSEL、硅光。硅光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增速是比较明显的。”
“除了大家现在谈论非常热的,在互连层面之外,硅光另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在于可将过去各个领域中昂贵的光学仪器设备,进行批量化低成本的量产。”常林在硅光技术的产业应用前景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例如医疗领域,过去很多的生化指标金标准检测基于光谱以及光学的形貌,但这些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医学设备,而在未来,硅光确实有可能把这些设备做在芯片上,实现可穿戴的方式。”
厚植产业生态,上海打造硅光创新集群
2025年6月28日,上海市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在浦东新区正式启动建设,旨在进一步集聚硅光设计、制造、封测类企业和平台,加速推动硅光技术在高速光通信、人工智能计算集群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上海硅基光电子概念验证平台负责人杨丰赫作平台建设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概念验证平台的建设愿景、核心技术能力与产业孵化和服务模式。据悉,上海硅基光电子概念验证平台作为硅光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启动建设。该平台扎根于硅光集聚区,构建技术验证和市场可行性验证的“双验证”能力,支持硅光创新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全过程,加速创新技术的迭代和成熟,推动创新成果产业转化。
杨丰赫表示,上海硅基光电子概念验证平台将致力于为硅光创新团队、高校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提供全面、专业、多维度的技术可行性与市场可行性验证,降低验证对象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加速原型技术迭代和成熟,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当前,上海正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硅光未来产业创新生态。论坛期间举行了首届“张江杯·硅光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表彰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商业化潜力的优秀项目。上海澜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环光电集成互连芯片”与上海交通大学“光芯探微”团队的“基于硅光芯片的集成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两项一等奖成果在论坛上重磅发布,展现出硅光领域迸发的雄厚创新实力和蓬勃的应用前景。
“OCT(集成化光学相干断层)作为一种填补超声和CT间隙的高分辨率层析技术,具有非侵入性、非电离性、非接触性等特点。”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光芯探微”团队负责人纪幸辰表示,“OCT设备的痛点在于成本和体积限制了市场需求,目前,工业检测是潜在蓝海。”近期,其团队研发的基于硅光芯片的集成化OCT系统实现了对工业样品如内螺纹、管壁空气夹层、晶圆厚度和光刻胶高度等样品的成像测试,“整体器件尺寸非常小,扫描采样时间也非常短,其灵敏度、成像深度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结果。”纪幸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集成化微光芯片的优势,结合算法自动化和资源集中性,实现更便宜、更微型、更稳定、更智能的OCT系统,在突破传统OCT瓶颈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
圆桌论坛环节由张江高科副董事长、总经理何大军主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奇算光启创始人钟翰森,上海工研院高级技术总监蔡艳,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韩秀友,天府逍遥(成都)科技产品工程总监韩雨辉,耀途资本执行董事于光共同参与。嘉宾围绕硅光制造平台如何重构产业生态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硅光制造平台是“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硅光制造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发展迅速,将成为促进硅光规模化商用落地和新技术演进的重要动力和基石。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正沛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