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这也指明了应对这一疾病最有效、最科学的方向,呼吁全社会打破“记忆流逝是衰老必然”的误区,将其视作可防、可干预的健康问题,以共同之力守护每个人珍贵的记忆与认知能力。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海燕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70%。其发病核心在于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进而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导致神经元逐步死亡。患者的病程是渐进式的,从最初明显的近期记忆减退,慢慢发展为方向感丧失、语言表达困难、情绪性格剧变,最终彻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这种疾病不仅剥夺了患者的记忆与尊严,更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压力。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早防早治”是关键。如果出现这些早已超出普通“偶尔忘事”范畴的迹象,需格外警惕:
1.记忆减退影响生活:尤其难以记住近期发生的事,比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忘记重要日期或事件,且事后无法回忆起来。
2.计划与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原本熟悉的菜谱突然不会做,日常处理账单等简单事务变得困难重重。
3.难以完成熟悉的任务:不知道如何前往常去的超市,甚至忘记熟悉的游戏基本规则。
4.时间与地点认知混乱:记不清当下的年月日、季节,即便在自家附近也可能迷路。
5.语言表达出现障碍:与人对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会错称常见事物(如把“手表”叫成“手上的钟”)。
6.性格与情绪突变:变得困惑、多疑、抑郁或焦虑,即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容易心烦意乱。
若您或家人出现上述多种症状,务必重视!这绝非“人老了都这样”的正常现象,而是需要专业医疗干预的信号,建议优先前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进行专业评估。
一旦确诊或发现患病高风险,及时行动是延缓病情进展的最佳策略。目前虽尚无根治手段,但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可帮助延缓认知功能下降,缓解相关精神症状。
2.非药物干预(认知康复):这是“早干预”的核心,具体包括:
-认知训练:通过数独、记忆游戏、阅读,或是学习乐器、外语等新技能,持续刺激大脑活性。
-体育锻炼: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助力神经生长。
-健康饮食:推荐遵循“地中海饮食”或“MIND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及橄榄油,减少红肉与甜食摄入。
-社交互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保持与亲友的密切联系,丰富的社交能有效激活大脑活力。
-管理共病:主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降低病情恶化可能。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也是可以预防的,越早行动,效果越显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大幅降低患病风险:
1.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挑战、学习新知识,让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2.呵护心脏即呵护大脑:所有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行为(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都能间接保护大脑功能。
3.维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避免超重或肥胖。
4.保证优质睡眠:睡眠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的关键时段,需确保每晚获得充足且高质量的休息。
5.严格戒烟限酒:减少不良习惯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
阿尔茨海默病或许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但并非束手无策。今年“早防早治,守护认知”的主题,正是对抗这一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作为个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关注自身认知健康。作为家人,多一份细心观察,尽早发现亲人的异常迹象,给予理解与支持,而非抱怨与误解。作为社会,应消除对认知障碍群体的“病耻感”,共建更友好包容的社区环境。
记者:吴会雄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