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一个自然力与文化力相辅相成的“精神三脚架”。两性的吸引是其中两只脚,是自然属性;共同的热爱、共同的追求则是另一只脚,是文化的。
当下世界,正处于π时代:无穷无尽的无理数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不确定。
在这样的时代中,青年男女普遍面临着爱情的困局:什么是爱情中共同的热爱?什么是双方认同的价值?这是一个极难把握的问题。
在传统农业社会,一切都很简单。一代又一代,过着周而复始、循环性的生活,过去、现在、将来似乎都凝固在一起,还未成人可能就结了婚,男耕女织,挑水浇园,生儿育女,世代相传。
但是,这一切在当下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青年,普遍走出了乡村社会,在大规模的迁徙中,越出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离开了千年的血缘亲情,迈入了陌生人的洪流,踏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宏大历史进程。40多年的改革开放,每一天都在变化。
好的人生,必然有内在的长期主义,有自己清晰的来龙去脉,有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正如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放眼全球,年轻人的成长都是在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件大事之后,充满激情地去奋斗。方向确定,才有路线;有了路线,才有探索;有了探索,才有成长。成长路上,才有更契合的男女同行。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事儿?如何相遇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爱情是条幸福的路,在今天,爱情的幸福却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内涵。
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是单一的,人们的可选项几乎没有。“天不变,道亦不变”,“当下”这个词,凝固了几千年。而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也是流变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如大潮日夜奔腾。
面对大变局,中国青年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都有不同的实践,答案百花齐放。在我看来,差异性的人生选择,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财富。时代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他们终于可以走一条自己认定的成长之路,也终于有历史的空间,在成长路上相遇自己的心灵伴侣,一起去打开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建设性生活。
这听上去很理想,仿佛是超现实的形而上。但我相信,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这一代人终究会沉淀下来内心的沧桑,那时候,一定会明白:人生不是复制,需要独立的探寻;爱情不是财富或地位的存量,而是面向未来的共同创造。
当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会对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有新的体悟。
他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而我们说:“不幸的家庭家家相似,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
这种体悟,还不是如今的普遍现实,它还在过程中。这个过程很难,但也是一代人的必经之路。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必经之路上,我们在不断“进步”。
何为“进步”?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而言,进步就是成长。中国青年的情感转型,是成长中的自我与发展中的社会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