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同仁医院 > 文章详情

【科普先锋】关于预制菜的灵魂拷问:是什么?安全吗?营养吗?能自制吗?

转自:上海市同仁医院 2025-09-18 18:23:04

预制菜,在大众嘴里时而是贬义:添加剂、低营养、鱼龙混杂;时而又成褒义:品质稳定、获得便利、操作便捷。而舆论撕扯的背后,主因还是定义“认知不同”、知情权“遮遮掩掩”、国标“留白待完善”。

1、行业规范与透明度——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为什么预制菜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那是因为餐饮业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差异。当餐厅用“工艺”说话,而消费者用“感觉”投票,同一盘菜就成了两个物种:企业说“我是半成品+现场炒制”,顾客却认定“预制菜卖现炒价”。

2024年3月21日,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

什么是预制菜?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一句话简单理解:官方定义的预制菜=“工业化预烹调+非即食+需复热/复熟+不含防腐剂”的预包装菜肴。这四个关键点之外的就算“非预制”:如未预烹调的净菜;归属“速冻面米制品”的主食 ;中央厨房自配半成品、成品;开袋即食,无需加热或熟制即食/凉拌菜都属于经典的”非预制菜”。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预制菜早已端上我们的餐桌。六部委的《通知》也给出同一颗定心丸——餐饮环节必须“明示”预制菜,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餐厅点菜如何避开预制菜?你直接问服务员就可以啦:“哪些菜是现做?”商家可以卖预制,但不可以欺骗你。

2、预制菜的发展——

吃着国内的,看着国外的

国外预制菜市场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美国预制菜走浅加工 + 大包装”的效率道路,日本却靠“小份装 + 多口味 + 常迭代”把预制菜做成极致。

20 世纪 90 年代,预制菜传入中国。中餐讲究“火候复合味”,因此中餐的预制菜相比之下前期需要更深度的加工,导致保质期反而比西餐短。美国物流用“硬规则”对冲风险:保质期剩90天拒收,50天直接销毁,不让退货,倒逼厂家精准生产。日本则走“软创新”路线:2013 年就推出“无着色、无保存料、无化学调味”的三无预制菜,不用机械解冻,冷藏取出自然化冻就能吃。这些经验都值得国内企业学习,我国预制菜行业规范的出台正是促进了生产和保存技术的发展。

3、预制菜的红与黑——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与消费者的既往认知不同,把防腐剂“踢出”配方,是新规给预制菜划下的第一道红线。

过去少数预制菜标签出现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多数是食品企业以防范不小心解冻的风险而作出的保险操作,或是复合调料的被动带入;如今企业改用“高温速冷+液氮锁鲜”来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口感,以此减少对防腐剂的依赖,

从营养角度来看,预制菜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预制菜就能够满足人体对于热量和营养的需求。速冷好比“暂停键”,维生素能保住八成以上;矿物质、膳食纤维几乎不跑。因此,真正该担心的不是“有没有防腐剂”,而是“有没有断链”——温度一失控,零添加反而更危险。

消费者可以通过看包装是否鼓袋、破袋;食物表面出现冰晶,变色来判断食品有没有经历过冻融。防腐剂归零,温度全透明——预制菜才能从“热搜黑榜”真正走进百姓日常。

4、理性看待预制菜——

3分钟的“一饭封神”

食品工业的分工不断细化,让“做饭”的定义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过去,最简单的一道菜想要端上餐桌都至少需要经历买、洗、切、炒四个步骤。而预制菜把中间工序全部搬进工厂,厨房只剩最后一步——加热。今天的预制菜早已跳出“外卖盖饭”:燕鲍翅参、秃黄油、佛跳墙,甚至烧烤、日料、湘菜小炒,都能一袋到手、一键还原。它把“厨神级”味道装进平民厨房,也让生活有了可切换模式:忙碌时选择预制菜,闲暇时享受现做菜品。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共存,预制菜成了一种折中方案,既不必全盘接受外卖的流水线口味,又能在忙碌的生活里保留一点点做饭的仪式感。

5、自制“预制菜”可行吗?——

冰箱不是保险箱,操作对了才真香

下班已是九点,谁还有力气洗切炒?一次做四份,趁热分装、贴签、速冻,次日微波 5 分钟就能开饭——这样的操作被打工族奉为“自制预制菜”。相比点外卖和现做饭,“自制预制菜”似乎更健康、更省力。但仍有几点建议需要遵循:

1、冷冻(-18℃)只按“暂停键”,不会“清零”细菌。

尤其在夏天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冷藏超过3天的食物应要谨慎食用。

2、不是所有的自制冷冻“预制菜”都适合。

通常情况下,炖煮类(如红烧肉、咖喱鸡)、煎烤类熟食(鸡胸肉、鱼排等)、米饭,以及部分汤类从健康的角度是可行的。

3、吃之前进行彻底加热。

食物中心温度达70°C以上、持续5分钟,如果用微波炉加热已经形成冰渣的汤汁,可以事先解冻,避免加热不充分。

4、大份量的菜式按餐分装

减少反复加热,生熟食分区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5、建议冷冻不超过1个月。

时间越久,食物的口感、营养和安全性都会下降。

总之,安全操作的“自制预制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省力、省钱、慰劳胃,但它也更考验我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理解。

当预制菜用数据自证安全、用技术留住质量、用选择尊重消费,它就不再是“快与差”的代名词,而成了传递中国美食文化的“加速器”——快,却同样讲究。

END

供稿:李   维

审核:谢   华、姚   乐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TONGREN HOSPITA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