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以“跨越山海 申情乐购”为主题
“土特产”一头连着乡土记忆,一头系着振兴希望,蕴藏着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为携手对口地区谋划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9月5日至8日,约6万名消费者、2500余家采购商,以及616家展商,聚力完成了一场大型消费帮扶活动——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中央展区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走进展销会进行“快闪”表演,为对口地区助力
在近2万平方米的展销空间内,活动围绕“促消费”,让来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风物,成为连接两地深厚情谊的美好信物,让上海的消费力,成为推动对口地区“土特产”品牌化、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消费帮扶一端连着广阔市场,另一端则连着脱贫地区。如何以消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让“土特产”真正成为惠农增收的富民产业?如何通过深度合作推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回望四天的展销会,一件件提质升级的特色商品,一次次人气火爆的消费体验,一场场硕果累累的贸易洽谈,一个个座无虚席的推介活动,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直观解答、创新解答。
常办常新 从消费活动到消费品牌
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已举办8届,每届都会有许多新产品亮相。今年尤为不同的是,在展会上万种商品中,有了更多“跨城联名”“跨界联名”的新产品,有了更多切中前沿消费趋势的“创新型土特产”。
艾德莱斯绸,被维吾尔族誉为“布谷鸟翅膀的花”,是新疆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在展会的新疆展区,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明艳色调和独特纹样,“跃”上了上海老字号品牌回力的帆布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回力联合上海美术学院推出“非遗100+”运动创新设计项目,艾德莱斯绸成为首批被创新设计的非遗技艺。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口地区传统技艺与上海时尚品牌深度合作。
在不远处的青海展区,三款融合了江南风味与果洛特产的新品粽子成了明星产品,现场吸引了50多名消费者排起长队。7月下旬,上海市第六批援青干部联络组抵达果洛后,为当地牦牛、青稞等特色农产品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提升其附加值。恰巧,五芳斋也在寻找新食材,双方一拍即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黑椒牦牛肉粽、青稞豆沙粽和蕨麻八宝粽3款新口味粽子。展区销售经理叶超介绍道,这三款粽子由国家级非遗——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胡建民最新研发,是市面上不多见的藏式新口味。在展销会的首次市场亮相收获如此高的人气,让他们对下个月正式投放市场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在日喀则展区,光明城市厨房与西藏稞研农业“联名”的青稞葱油拌面、青稞荠菜肉馄饨等青稞中式面点,也在收集消费者的现场反馈,即将在第八届进博会正式发布。
正如青稞面点展墙上所言,这是一种“双重品牌赋能”。两地对口支援、协作与合作成为催生这些产品的“酵母”,而从展会现场的最新情况看,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已经成为推动这些新品首次走向市场的“中试”平台。通过往届展会,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在展会直面前沿消费群体,捕捉最新消费需求,推动土特产新一轮提质升级,并通过展会验证最新成果的可行性和接受度。从深山中走出的土特产,由此加快弥合与市场消费需求之间的“断档”。
正如同内蒙古展区的一款“低GI”燕麦片,就是连续三年参展的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结合上海等地区饮食消费需求后推出的新产品。在展会的第三天,企业方营销总监景万春就只剩一个任务——看好仅剩的5盒作为直播样品的燕麦片,告知前来购买的消费者线上购买渠道。尽管远离中央展区,阴山优麦的销量仍比2023年首次参展翻了番。
“这是真花吗?能保鲜多久?”展会期间,云南墨江谜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耿博不断向好奇的消费者讲解,展位上的“科技保鲜花”有不少品种早早卖断了货。“去年我们在展销会做了展示,收获的高人气让我坚定了从传统鲜切花生意向品质化、科技型转型的决心,我们在墨江的‘墨上花开’种植基地增加了永生花品种,预计10月底前将完成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
在这场已举办8年的展会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不仅是产品。
在格局上,展会中央大厅特设16个特装展位,并在面积较大的云南板块首次尝试突破地域式布展模式,设立了云果、云咖、云茶、云花等主题式展区,集中展示标志性商品与文旅资源。
在云咖文化活动区,消费者正在体验石磨古法研磨咖啡
在渠道上,展会中的盒马快闪超市与盒马App首页首次常设的上海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专区联动,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打造“展会落幕、销售不落幕”的常态化消费模式。
在品类上,此次展会汇聚15大品类、上万种商品。基于往届消费热点,展会首次打造“果香飘申城”鲜果主题馆,展销对口地区优质水果及其深加工产品。
在展商方面,在此次616家来自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及合作框架协议地区的参展企业中,有近200家是首次参加展销会。
新展区、新板块、新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走进展会,以往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消费主体结构在不断“纳新”。本届展会特别打造的“咖行上海·啡跃彩云”云咖文化活动区,就是以年轻人为主要客群设置的区域。为此,这一区域突破传统的展销模式,精心设计了咖啡大师班、咖啡与美食cp实验室、地理科普博物馆等六大体验空间,别出心裁地让上海咖啡品牌与对口地区咖啡同台展示,让“世界咖啡之都”与“中国咖啡主产区”同频共振。
这场历时8届的展会通过办细办实、常办常新,让这一消费事件逐渐成长为一个消费品牌。
这一消费品牌不仅有短期的热度,更有持久的黏性。市民吴女士从青浦开车1个多小时专程前来购物,携带一个超大号行李箱是她连续3年参加展会的经验,“花了一千多元,新疆酸奶、重庆茶香鸡、云南火腿、内蒙古羊绒……都老好了,要先运回后备厢一次”。像她这样连续多年前来购物的“回头客”在展会上比比皆是。
这一消费品牌,开始有了更广阔的区域影响力。苏州市民陈庆华早上8点30分就与姐妹们在苏州桂花公园集合了。她们租了一辆40人的大巴,此行唯一的目的地就是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四个小时后,她们重新汇聚在展会序厅,手提肩背的沉甸甸的“战果”和饱满的情绪、热烈的交流,足以说明这次消费体验的圆满。
消费驱动 从帮扶产业到富民产业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在展会火热的消费场景背后,是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为一个个富民产业的努力。
走进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的阿佳格桑工坊,纺织机的沙沙声交织着藏族阿姐们的嬉笑交谈。央庆和次仁片多母女的生活就因这座工坊而彻底改变。通过工坊,患一级重度多重残疾的次仁片多钩织的布偶和披毯有了更好的销路,母亲央庆也获得了就业机会。收入从原来的每年2000余元变成了现在的每个月6000余元。
这是9月5日在展会举办的“感动——身边的美好”百县百剧短视频展映启动仪式上,一则获胜视频中的动人故事。
格桑阿佳现场织布展现氆氇工艺,这项古老的藏族手工艺实现产业化和创新性发展
江热乡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江孜小组重点打造的新农村示范点,乡里的阿佳格桑工坊与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长期合作,推动了氆氇这项古老的藏族手工艺实现产业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展会上的沙涓时装展位,次仁片多钩织的披毯作为企业新推出的产品,被悬挂在醒目位置,现场讲解人员介绍道:“在市场上完全供不应求,几乎是织完一条卖一条。”
在日喀则,老工艺升级为新产业。在云南昭通,小竹子则长成了大产业。
“我们在昭通盐津县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投产即将满两年,已生产出1.5亿包竹笋零食,带动3.7万农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下周,镇雄县的产业园也将正式投产,大关县的计划今年年底投产。三个产业园预计年产值约10亿元。”在展会上,上海百年传奇供应链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田国强一边忙着招待消费者,一边介绍道:“都说上海人不吃辣,可我们这次参展已经补了三次货了,展会还有一天半才结束,我们就只有最后三箱货了。”
在展会现场,规模采购更是为富农产业拓展市场搭起了“快车道”。
云南咖啡代表中国。展会创新开展社会力量帮扶,依托社会组织对云南咖啡产业进行消费帮扶。9月5日,长三角咖啡行业协会在会场举办云南生豆新产季采购签约仪式,8家企业共同签署总计2000吨的云南咖啡豆采购协议。在整个展会中,各方共同推动达成3500吨云南咖啡豆采购协议,推动小小的咖啡豆变成富民兴村的“金豆子”。
“玉米种植基地是自有的吗?”“能不能改成更适合轻食的小包装?”在展会的贸易配对会上,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产品总监邹玉峰正忙着与七八家对口地区企业洽谈合作。来伊份已累计销售45亿元的帮扶地区农副产品,其遍布全国20余省份3600余家门店的运营网络,是不少展商心仪的优质渠道。“刚刚已经留了产品小样、加了微信,我们的品类和来伊份的需求基本相符,初步洽谈很顺利。”带着羊肉臊子产品而来的宁夏塞小北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魏海乾满意地从人群中撤出,其产品有了从团购向零售渠道延伸的新机遇。
作为上海消费帮扶的重要活动平台,此次展销会吸引了超过5000名专业观众及采购商共同参与
展销会期间,主办方共邀请采购商及专业观众5227家、各地驻沪办40余家、各地在沪商协会50余家,开展12个产销对接活动,举办大型推介活动23场。现场销售额约1829万元,采购意向签约金额达16.8亿元。
深度协作 农业科创绽开产业之花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此次展会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中,有“三朵花”尤为特别。它们的绽放,共同见证了上海作为科技创新活跃区与对口农业主产区深度合作的最新成果。
花团锦簇的“云花”专区。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一脉花香已将两地紧紧相连
在中央展区的“云花”专区,一簇簇形态雅致的石斛干枝鲜切花斜插于容器中,花瓣或艳紫,或嫩黄,即便脱离水土仍保持着鲜活的色泽。这是云南石斛干枝鲜切花首次进入上海市场。
绽放的石斛花背后,是沪滇两地科研院的协同创新——2024年,上海市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花卉所与双方共同培育的全国首个规模化观赏石斛科技型企业德宏鑫禾公司,共同承担了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沪滇特色花卉种业联合创新与应用示范》,推动科技入滇,云花入沪,目前已研发观赏石斛新品种20余个,助力当地生产观赏石斛800余万盆,综合产值达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超1万元。
云花入沪供应链负责人褚云峰在现场介绍,展览期间,石斛干枝鲜切花每日咨询量超200人次。目前,已与多家上海商超、文创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拓展新型销售渠道。
在展会序厅,一朵朵深水养护的海菜花吸引了不少观众的驻足。为了让这一云南时鲜走出大山,上海蔬菜集团牵线上海交通大学与洱源县深度合作,通过设立洱源专家工作站、海菜花产业生态研究中心等平台,一批批交大专家扎根洱源,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最终研发出气调保鲜技术,成功将海菜花的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12天,打通了海菜花出滇的物流瓶颈。
在不远处的展台上,鲜红的藏红花同样引人注目。上海医药旗下科研团队“带土移植”传授上海经验,围绕藏红花种植技术、生长周期、肥水管理等各环节全流程跟踪指导,探索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方案,成功在萨迦县落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藏红花大型生产种植基地,成为通过对口帮扶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跃升的又一例证。
新产品、新消费、新品牌、新产业、新渠道、新技术……这场为期4天的展会见证了上海与对口地区紧密协作、勠力奋斗,深入推进区域协作帮扶的最新成果。
而序厅中4个板块的醒目标题,更是解答了推动这些成果落地生花的“方法论”——“上海企业+当地资源”“上海研发+当地制造”“上海市场+当地产品”“上海总部+当地基地”。简而言之,就是把“上海所需”与“当地所能”结合起来,助力对口地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回到拉开展会序幕的那场富有象征意义的T台秀——模特们身着霓裳,展现着藏族非遗氆氇和云南昭通非遗马树红毡的瑰丽。这是“上海工匠”跨越山海开展产业帮扶的视觉化呈现,是一场“行走的民族团结”。正如同这场展会,呈现的是消费与产业、民族与时尚、传承与创新、物质与精神的交相辉映。
未来,上海也将继续充分发挥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推动产业协作与消费协作的深度融合,携手对口地区谋划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