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疾控 > 文章详情

爱吃牛肝菌的注意了,选错了也会中毒

转自:上海疾控 2025-09-16 15:18:26

云南人有多爱牛肝菌?

雨季一到,菜市场里摆满了各种牛肝菌,炒一盘香气能飘满整条街。可这鲜美的 “山珍” 背后,却藏着致命风险 —— 每年都有人因误食毒牛肝菌进医院,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产生幻觉、昏迷休克。

牛肝菌到底怎么吃才安全?今天就来把这些 “保命知识” 讲清楚。

省流版

1.牛肝菌营养丰富但种类多,部分有毒且难从外观分辨,中毒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幻觉、昏迷等症状。

2.有毒牛肝菌分两类:不可食用的(如琥珀乳牛肝菌)和生食有毒但炒熟可吃的(如红孔牛肝菌等 “见手青”)。

3.通过正规途径购买,食用前需炒熟,食用时不饮酒、不混合多种菌,加工时避免交叉污染。

牛肝菌:美味背后的 “毒陷阱”

牛肝菌因其营养丰富、特有的类似坚果或松脂的香气,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在我国云南、福建等地拥有着丰富的牛肝菌资源。但它的家族庞大,既有可放心吃的,也有藏着剧毒的,而且单从外观很难区分,这也是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食用有毒牛肝菌后,可能出现两种典型表现,乏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幻觉、狂躁、神志不清、严重时会昏迷的神经系统症状。目前中毒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毒蝇碱、蟾蜍素等毒素,也可能是菌体孢子或蛋白质引发的过敏反应。

有毒牛肝菌分两类,别搞混了!

1. 有毒不可食用类:碰都别碰

这类牛肝菌不管生熟,吃了都可能中毒,严重时会致命,包括琥珀乳牛肝菌(俗称 “滑牛肚”)、粉末牛肝菌、新苦粉孢牛肝菌(俗称 “闹牛肝”)等,误食后容易引发肠胃炎和腹泻,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

图1 常见有毒牛肝菌种类(不可食用)

2. 生食有毒、炒熟可吃类:别图 “鲜”

这类牛肝菌的生吃会让人产生幻视、幻觉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彻底炒熟后就能安全食用,比如大家常说的 “见手青” 家族,包括红孔牛肝菌、粉黄黄肉牛肝菌(俗称 “白葱”)、华丽新牛肝菌、兰茂牛肝菌(俗称 “红葱”)等。

图2 常见生食有毒牛肝菌种类(炒熟后可食用)

6 条保命准则,吃牛肝菌前必看!

1. 拒绝 “野货”,认准正规渠道

野生牛肝菌风险极高,外出旅行时别随意采摘。近年中毒事件多来自网购,建议去超市、菜市场等正规场所购买,保留购买凭证。

2. 必须彻底炒熟,别信 “颜色判断法”

加热 5-10 分钟,确保核心温度达到 70℃以上才算熟透。有些牛肝菌加热后不会变色,所以别以 “颜色变了” 作为熟没熟的标准!

3. 不搞 “菌菇大乱炖”

多种菌混合食用,一旦中毒很难判断是哪种菌作祟,给治疗增加难度。

4. 加工时防 “交叉污染”

牛肝菌的汁液可能带毒,加工时要避免接触其他食物,用完的刀具、砧板要及时清洗。

5. 吃菌不喝酒,喝酒不吃菌

酒精会促进毒素吸收,或与毒素发生反应,让中毒症状更严重。

6. 不舒服立刻就医,别硬扛

食用后若出现呕吐、头晕、幻觉等不适,马上去医院,记得告诉医生吃了哪种牛肝菌(最好能带上剩余样品),这能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牛肝菌的鲜美值得回味,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记住:不贪野生的 “鲜”,不省炒熟的 “功”,不犯搭配的 “错”,才能放心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参考文献:

[1] 及晓, 马征, 朱辉, et al. 小美牛肝菌所致精神障碍2例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4(04): 240.

/健康科普

供 稿:于松

编 辑:钟柳依

审 稿:金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