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品·藏丨一分钟解密古代文人案头的“天工之物”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9-16 08:11:43

中国人对自然之物的偏爱,早在先秦便有迹可循。《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虽写玉的雕琢,却藏着对“天地之材”的敬畏。

秦汉时,贵族案头摆着天然奇石,庭院里立着未经修饰的木柱,以自然本真为美,悄悄融入生活。

到了魏晋,文人将这份偏爱推向极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宅边的五棵柳树成了精神象征。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曲水流觞”,以自然山石为席、流水为酒器,连雅集都成了与天地对话的仪式。这时候的自然之物,不再只是摆件,更成了文人风骨的注脚。

唐宋是自然文房的“黄金时代”。文人开始把自然之美搬进案头:白居易爱竹,窗前种竹数竿,连笔搁都选天然竹节。苏轼尤爱奇石,案头“雪浪石”纹理如江涛,他写诗赞其“天工不见雷斧痕”。米芾更是“石痴”,见太湖石便下拜呼“石兄”,砚台也选天然石坯。也就是这时,树桩笔筒、鹅卵石水盂、树根笔架等自然文房,成了案头常客。

明清时,自然文房更趋精致却守着初心:文人选带瘤疤的紫檀做笔筒,用水冲玛瑙做镇纸,不追求繁复花纹,却让文房在如今拍卖市场上抢手——清代黄杨木树桩笔筒、明代太湖石笔搁,皆因这份“不施粉黛”高价成交。

就像我们视频里那方树桩笔筒:未经雕琢的皮壳裂着时光纹路,岁月磨出的玻璃质光浆温润透亮,树疤都是天然印记。它曾是古人案头的文房器物,如今更成了最鲜活的物证——证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偏爱,早已刻进千年时光里,藏在每一处与天地共生的纹理中。

记者 / 王龑君

编辑 / 孙冲

视频 / 成子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百年东台”即将焕新回归!亮点大揭密→

2. 2025外滩大会闭幕啦!让我们把约定留在明年,不见不散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