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位于黄浦江畔、吴淞口边、三江交汇处的宝山邮轮滨江带,这片集水陆门户、宜居宜业、文旅体验和历史文脉于一体的“兵家必争之地”,正在积极响应中央精神,以“大吴淞规划”为引领,以“三箭齐发”为战略,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努力交出一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宝山答卷。
《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是上海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覆盖宝山、浦东、静安、杨浦四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宝山邮轮滨江地区作为大吴淞规划的“宝山城市更新组团+邮轮港门户组团”的组合体,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高铁宝山站这一重要枢纽节点,强化与上海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的快速联系。
宏伟的蓝图离不开一笔一划绘就,如今,宝山正通过这“三箭齐发”区域城市更新的首要之箭,不断实现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的转型,也通过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的实施,打破行政边界壁垒,以“蓝绿交织、清新明亮”为底色,将构建“一核三带五组团”的空间布局,优化现代化人民城市体系,推动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
宝山邮轮滨江带是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独特的水上消费集聚区。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核心,城市更新正推动该区域加速升级转型。
邮轮产业无疑是滨江带的首要名片,随着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这一亚洲第一邮轮母港的建成、华夏国际邮轮的正式落户,城市更新正推动着邮轮滨江地区培育着邮轮产业的新生态,带动中国邮轮产业实现从“制造”到“运营”的全链条发展,培育出创新城市的新动力。
2024年,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年运营邮轮208艘次,接待旅客133.59万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45.7%和65.7%。未来,这里将形成“四港一心、两带三园、五大组团”的功能布局,打造集邮轮经济、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滨水活力区。
城市更新赋能文旅融合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城市更新打造的一座座地标性建筑物,极大地丰富了滨江地区的文旅新体验。今天,你可以来到180米高的长滩观光塔,在“定海神针”上俯瞰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长江壮丽景色,在一尺花园咖啡馆打卡留念;也可以来落日下的灯塔营地,体验“松弛感”露营,参与后备厢集市、公益集市、美食集市等活动;还可以来到犹如静泊豪华邮轮的上海·海上世界超级综合体,体验滑板、潜水、冲浪、邮轮、冰雪、无动力乐园、博物馆、咖啡、美食等休闲娱乐项目,享受“两天一夜微度假”。
未来,宝山滨江还将规划建设上海水上运动中心,提供水上卡丁车、摩托艇等体验,并继续举办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中国上海大奖赛、上海邮轮港国际帆船赛等国际大赛,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人民城市理念
推动站城融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邮轮滨江地区建设始终贯彻着人民城市理念,正通过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重塑区域空间格局,为居民和访客打造高效便捷、充满活力的生活新体验,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今年正式开工建设的上海宝山站,定位为大型高铁枢纽,设计日均铁路旅客到发量达14.5万人次,年旅客到发量约5400万人次,规模仅次于上海虹桥站、上海东站、上海站。该站是中国第二座采用双层车场布置的车站,基于“站城融合”理念,宝山站将通过“高铁+地铁站+城+产+商+居一体化”设计,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深度结合。站房上方规划2.8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引入科创展示、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进行高铁站上盖开发。
从功能单一的交通节点,到充满活力的“城市目的地”和驱动城市发展的综合中心,创新的城市更新理念,是建设现代化创新城市的优秀案例。
同时,宝山邮轮滨江带持续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化社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借助“一图三会”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专业力量,在公共生活聚集的滨江沿线,巧妙布局如“六艺亭”这类灵活度高、体量小巧且功能复合的服务设施,丰富百姓生活,点亮社区烟火,弥补服务盲区。聚焦社区中心——东林集市改造项目,重点解决周边环境差、道路(通道)停车难、居民生活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并扩大党群阵地辐射范围,打造优秀街区商业及便民配套设施,为周边市民提供便捷、舒缓、有品质的新型“生活服务综合体”。
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绿色生态理念
绘就生态宜居滨江画卷
宝山邮轮滨江带始终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彰显滨江岸线独有魅力。通过深入推进“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提升工程,积极建设改造宝山滨江,将原本是混凝土防洪堤和防汛通道的宝山滨江岸线,通过城市更新工作在不破坏原有防汛体系的前提下,用“波浪花园”“城市吧台”等景观情境,取代了原先单调的灰色基础设施,并设置了“三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加“一径”(花园游径)的多层级路径。
如今,宝山邮轮滨江带全面焕新升级,致力于打造上海最美休闲骑行长江岸线。全新升级的6公里滨江岸线焕新升级建成开放,串联起长滩观景塔、长滩音乐厅、小沙背绿地、滨江公园、灯塔营地、上海·海上世界、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节点。此外,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长滩巨幕球体影院也已在宝山长滩落成。
宝山邮轮滨江带将韧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要义,通过系统性城市更新工程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滨江区域地质特点与开发需求,全面开展地下管网数字化普查与更新改造。对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老旧管线实施综合整治,2023年已完成15公里老旧管线更新,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减少施工影响。新建管线全部植入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并接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预警与精准调控。
遵循安全优先原则,对滨江区域新建建筑实行严格的高度与密度管控,避免盲目建设超高层建筑,确保建筑布局与地质条件、防汛要求相适应。全面开展既有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特别针对老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采用结构加固、消防性能化设计等手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全面提升安全等级。推广智慧消防系统和常态化体检制度,实现从建设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
此外,宝山邮轮滨江带还立足滨江临水特性,以城市更新构建“防、排、蓄、控”一体化的防洪除涝体系。加固提升防汛墙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同时建设生态护岸增强抗冲刷能力,系统改造地下管网排水能力,在关键节点建设调蓄池和强排泵站,新建3座强排泵站,排水能力提升至30立方米/秒;扩建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至120公顷,依托公园等生态空间增强雨洪蓄滞功能;建立气象-水文-灾情联动预警系统,实现精准预测与应急调度。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城市正常运行。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守护好城市的文化基因,做好文脉赓续的文章,才能避免沦为千篇一律的“仿制品”。
漫步在滨江的街头巷尾,城市更新用一个个细微的名片,轻声讲述宝山五个百年的历史。屹立于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吴淞口灯塔,见证着百年开埠的历史;一个个“宝”字头的工人新村,唤起的是建设宝钢、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根桩的记忆,承载着宝山百年工业的历史底蕴;化成路、子青路、同济路、水产路一条条整齐的道路,既是百年市政的一笔,更暗含着这里百年军事、百年教育的历史。
城市更新同样用一座座新地标,延续着宝山的文脉,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讲述着今天宝山开放创新的百年开埠精神;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诉说着英勇不屈、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由大中华纱厂和上海第八棉纺织厂改建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新既赓续了吴淞工业百年旧文脉,也传达了现代化城市的绿色转型、品质提升的新理念。
宝山邮轮滨江带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推进“智慧邮轮港”建设,并已配套智能调度系统,旨在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智能技术,优化交通组织、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治理效能,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和旅游体验环境。
宝山邮轮滨江带的沿江岸线试点部署了智能鹰眼设备。这些高空监控接入区城运平台,可对邮轮停靠、码头作业、人流密集场所及汛期岸线情况进行监控。通过AI算法进行智能识别,并能自动生成告警和处置工单,派发至相关部门快速响应。
这一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标志着滨江带公共管理从传统人工巡检向智慧无人模式的转型升级。智能鹰眼系统7×24小时不间断值守,有效克服了人力管理的时空局限,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使沿江岸线各类问题得以快速发现和高效处置。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变化背后的人民理念。智能监控不仅保障了滨江区域的公共安全,更通过科技手段为游客营造了安心、舒适的游览环境。滨江区域凭借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以及不断提升的景观功能,已成为淞宝地区核心慢行公共空间。曾经的滩涂、老码头华丽转身,变成了“可漫步、可休憩、有温度”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更新带动的
宝山邮轮滨江带蜕变
是深刻践行
“人民城市”理念的系统工程
是以城市更新为笔
以“七个着力”为墨的生动画卷
随着高铁宝山站预计于2027年竣工
“站城融合”开发模式深入推进
邮轮港持续升级
宝山滨江地区正朝着
“三江交汇、上海之门”的标志形象迈进
一个创新、宜居、美丽
韧性、文明、智慧的
现代化滨水新城
将在上海北部崛起
编辑:陆天宇
资料:区建管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