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上演了一场过程曲折的“寻袋记”。“滴水穿石”服务品牌团队成员施鹤亭带领工作人员与民警紧密配合,在信息模糊、线索中断的困境下,凭借细致排查与精准研判,成功破解“记忆谜题”,帮乘客找回遗落在列车上的袋子,用专业服务温暖了乘客的心。 当日12:00左右,一名乘客焦急地跑到滴水湖站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求助。据乘客描述,他在乘坐地铁时不慎将一个黑色袋子遗落在列车上,但由于乘车过程中曾睡着,既不记得具体乘坐的列车班次,也想不起自己何时出站,只模糊回忆起“坐的是普通车”。这一模糊的信息,给寻物工作出了第一道难题——在密集的地铁列车班次中,仅凭“黑色袋子”和“普通车”两个关键词,无异于大海捞针。 面对焦急的乘客,值班站长施鹤亭第一时间安抚乘客情绪,同时尝试从乘客的出行记录中寻找突破口。他通过引导乘客查询手机里的地铁出站支付记录,确认乘客当日的出站时间为11:21。根据这一关键时间点,施鹤亭定位到该班次列车,联系协调人员排查,但并未寻找到乘客的遗失物品,第一次寻物尝试暂遇瓶颈。 “会不会是乘客对乘车信息的记忆出现了偏差?”面对僵局,施站长提出了新的思路。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立即联系站内民警,一同查看车站CCTV录像,从乘客出站、到站下车的全流程进行逐一核查。经过细致比对,终于找到了关键线索:原来乘客并非乘坐普通车到站,而是乘坐了大站车。到站后,乘客并未立刻出站,而是在乘客座椅上继续休息了近半小时,直至11:20才起身出站——这也正是此前按“普通车”线索排查没有结果的关键原因。 线索终于清晰!施站长迅速查询该列大站车的运行班次,发现其下一站地点正是滴水湖站。他与民警提前做好准备,明确分工,确保列车一到站就能第一时间展开排查。列车准时驶入滴水湖站站台后,民警立即登上列车,按照监控中显示的乘客座位区域仔细搜寻。很快就在对应座位下发现了那个黑色袋子,经初步核对,袋子内物品与乘客描述一致。 施站长第一时间将找到失物的好消息告知乘客,并做好遗失物品登记。当乘客看到失而复得的物品时,激动地向施站长和民警连连道谢:“本来以为找不回来了,没想到你们这么负责,一点点帮我排查,太感谢了!” 此次寻物过程虽一波三折,但滴水湖站的工作人员与民警始终以乘客需求为导向,凭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效协作的团队精神,成功解决了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滴滴融真情,天天心服务”的服务品牌理念,为广大乘客的出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