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孩子跑跳太吵,沟通几次都没用”“楼道杂物堆得满,邻居之间闹得僵”……在社区里,诸如此类的邻里小摩擦,看似事小,却很容易积攒成影响生活的“大疙瘩”。 在南桥镇阳光二居,有一个能让这些“疙瘩”顺利解开的地方——“一米阳光”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它不像执法部门那样有硬性约束,却凭着“唠家常”式的耐心、接地气的办法,成了社区里特有的“矛盾溶解剂”。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老娘舅”们是如何化解纠纷的! “老娘舅”是谁? 这群特殊的“老娘舅”,他们不是电视节目里的明星,而是社区居民信赖的贴心人。他们有的是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有的是热心公益的居民,还有的是熟悉法律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作为阳光社区的常住居民,他们对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社区里的大小琐事都了然于胸。 调解室里的故事 走进调解工作室,这里藏着许多矛盾化解的故事。“我的车比较大,每次进出西门已经很小心了,但轮胎还是擦掉了。”有居民向居委求助,希望可以将西门拓宽。居委会现场查看发现,若直接将道路两侧上街沿改斜坡,会导致雨天泥土冲刷,存在行人滑倒风险,此方案不可行。 次日,居委会、物业联合“一米阳光”老娘舅赵安青再次到场。作为常住居民,赵安青熟悉车辆通行情况,也能从日常聊天中掌握居民诉求。经集思广益,最终确定方案:尽量避开绿化,将保安室门口上街沿内移1米形成凹口,方便车辆交汇避让。 在老娘舅协调下,物业在两天内完成施工,狭窄出口顺利“变身”。 还有一次,蒋老伯因楼下卫女士家频繁半夜传出音乐、影响休息且调解后问题复发,向居委会求助。 居委会随即成立调解小组,“一米阳光”老娘舅杨桂芳耐心与双方沟通。蒋老伯诉求仅为安静休息环境,卫女士却否认放音乐,反称受蒋老伯家孩子跳绳影响。为查清真相,工作人员与老娘舅杨桂芳走访邻居,证实确有音乐声,但卫女士始终不愿开门。 “大家住在一个社区,就是一家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经过杨桂芳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最终卫女士同意让社区民警进门,民警现场拆除其家中震楼器,卫女士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调解有妙招 “老娘舅”们在调解过程实践中,开创了“三诊工作法”。坐堂“听诊”,即每周二下午在工作室接待群众,提供调解、咨询等服务;上门“问诊”,即应居民要求预约上门调解纠纷;专题“会诊”,即面对疑难问题,由阳光二居党总支牵头,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合力解决。 学法赋能,深耕社区 在南桥镇阳光二居,老娘舅调解工作室不仅是一个化解矛盾的场所,更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老娘舅们深知,调解工作不仅需要热心和耐心,更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法律素养。他们积极学习社区调解法律知识口袋书,让每一次沟通都更有依据、更具说服力。 为了拓宽视野、汲取经验,阳光二居还组织老娘舅们前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吴房村参观学习,走进融合“三治”理念的“三治堂”,深入了解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 此外,老娘舅们主动走出调解室,定期在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摆摊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答疑、案例讲解等形式,把法律知识带到居民身边,增强大家的法治观念和预防纠纷的意识。
特约通讯员:顾梅丹(南桥镇) 编辑:何海丹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揭秘!城市上空频繁出现的无人机,真相竟是…...丨“上海奉贤”小编在线 奉贤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本周站点活动安排 泥土飞扬激情跃动,东方美谷MXGP中国站圆满收官 网络安全宣传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奉贤区活动启动 区数据局全力护航2025MXGP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通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