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激光表演秀拉开了为期两个月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松江区活动的帷幕。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松江创新采用“1+4+N”模式,即1场主场活动、4大主题板块和N项特色延伸,打造立体化科普矩阵。
科普矩阵再扩容,家门口的科学体验
启动仪式上,一批新增科普阵地获得授牌。九亭镇“汇科堂”社区书院以上海市示范型社区书院的新身份亮相,该书院以“科普专车+固定阵地”模式服务九亭镇多元化人群需求。上海松江水稻全程机械化科技小院依托上海农科院科研实力,围绕新农机、智能装备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构建了“高校—田间—社会”的立体化协同体系。“科技小院不仅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联合培养人才,要求高校研究生带着课题成果定期驻点服务。”松江区科委科协科普部部长姚晋介绍道。
智享未来机器人展示馆、林清轩碳中和科研智造基地、泗泾中医药健康科普基地、长三角G60·元宇宙数字体验馆等4家单位也正式加入区级科普矩阵,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类基地身份,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松江持续推进科普阵地建设,织密惠民科普供给网络。截至9月,共有各级各类科普基地50余家,其中国家级6家,市级11家,基本形成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科普设施框架体系。
多维联动全覆盖,10万人次将参与
“2025年松江区‘全国科普月’活动呈现三大亮点:多维联动、全域覆盖和全民参与。”姚晋介绍,多维联动体现在四大主题板块:“科创嘉年华”集中展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成果;“科学精神进校园”通过院士专家讲堂和实验室开放日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科普阵地探未来”联动区内科普基地开展沉浸式科技体验;“科学文化进基层”开展社区科普剧场、乡村科技帮扶等惠民活动。
全域覆盖方面,整合了全区17个街镇、50余家科普基地资源,形成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四级联动网络,促进区域科学资源共建共享。全民参与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播模式,广泛开展科普惠民活动,预计将吸引超10万人次。
在启动仪式现场,2025年松江区青少年科普摄影及征文比赛获奖代表接受颁奖。征文比赛获奖代表三新学校沈宸兆同学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我写的是小昆山万亩良田的智慧农业,那些科技感满满的现代化农业装备让我印象深刻。”
现场还设置了科普讲解与科学表演秀环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张晓栋带来了环境保护主题的科普讲解“一部河流的重生启示录”,新闵学校同学们表演了《创想未来》科学表演秀。
科普成果丰硕,未来计划明确
松江区科普工作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区科委科协与教育局深度合作,打造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青少年科普比赛等品牌活动。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连续多年举办青少年科学征文、摄影和表演大赛,累计超过6万人次学生参与。联合发布“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方案,通过馆校合作和实践活动,促成脑智2035科普基地与佘山外国语学校、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与上海师范大学松江科创实验学校等合作。
“接下来将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聚焦青少年群体,落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等品牌活动。”姚晋介绍,本月还将在松江科技馆推出“智慧生活”场景科普临展,以实体化形式呈现松江在智慧领域的科技前沿产品。
启动仪式上激光秀的火热氛围还未散尽,主会场旁的科创嘉年华已经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体验VR设备,青少年围着机器人与之互动。这些场景只是开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松江50余处科普基地、17个街镇将接力开展系列活动,让科技之风吹遍云间大地。
■记者 李谆谆 摄报
■文字编辑 张小小
■栏目责编 张小小 ■栏目主编 周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