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8岁,我创作了人生第一部小说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13 18:23:33

“要不就和宛凝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吧,或者找间空教室?”“在班上和宛凝一起吃饭方便吗?”……

开学第三天,上海市古美学校四年级班级门口上演暖心一幕,手捧饭盒准备和女儿一起在教室里吃饭的范女士遇到了学校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王静。

王静很欣喜地向第一教育介绍,“古美学校出了一个小作家!”

少女心事从笔尖走向读者视野

“大家好!我是上海市古美学校三年级的张宛凝,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分享我的故事……”

暑假期间,张宛凝同学在第四届国际青少年冰心文学奖暨第二十届青少年冰心“文学之星”风采展示现场演讲,赢得阵阵掌声。

她现场创作的作文《口袋里的秘密》,经过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亲自审阅,一举摘得了冰心文学奖的国际金奖和全国金奖。

暑假,范女士和女儿张宛凝在北大未名湖畔

去年,张宛凝在自己构建的“故事王国”里,陆续完成了12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妙故事。范女士悉心整理女儿的手稿,最终将这些文字汇编成《故宫里的秘密》,让这份少女心事从笔尖走向了更广阔的读者视野。

张宛凝将小说送给王校长(右一)

创作路上,“灵感迷路” 曾是张宛凝面临的最大难题。她坦言,有时故事里的主角仿佛 “不愿配合”任凭怎么努力都纹丝不动。关键时刻,语文老师苗胜利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写作就像种花,需要每天浇水滋养。” 

张宛凝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创作小目标”:每天至少写50字。从此,她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细碎灵感,一片飘落的秋叶、同学间的一句玩笑、街头偶然听见的对话,都可能成为她故事里的“新种子”。

如今,张宛凝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远。王静介绍,宛凝的第二本小说已正式与北京一家出版社签约,即将开启新一轮“文字冒险”。

漫长“跋涉”之后,写作的种子在发芽

张宛凝的创作之路,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这场病彻底打乱了她原本平静的学习生活。去年5月,刚过完8岁生日不久的张宛凝,突然患上了重症脑炎,在ICU住了十几天。

过去的一年,对范女士一家而言格外艰难。“那是一段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绝望与希望的漫长跋涉。”范女士这样回忆。

她至今记得,去年宛凝刚从ICU转出时的模样:“头发全剃光了,还止不住地流口水,声带更是发不出一点声音。”说起女儿与病魔抗争的那段时光,范女士的声音仍会忍不住哽咽。

张宛凝在病床上写作

后来,宛凝向妈妈描述过ICU里的日子:“那十几天,我被各种仪器围着,周围冷冰冰的。见不到爸爸妈妈,也见不到老师和同学,只有没完没了的疼。”

医院里的一天晚上,范女士和女儿讲起曾经和同学一起写小说的故事。“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对啊!我脑袋里的奇思妙想,不也可以变成小说吗?”这个念头张宛凝激动不已。

“大家给了我好多好多爱,我要把爱传下去”

现在,宛凝的身体还在逐渐恢复,这个学期,她已经可以全天在学校上课了。为了照顾女儿,范女士坚持在学校陪餐。

“为了方便我照顾宛凝,学校提供了三个用餐方案:借用教职工食堂、使用老师的教研房间,或是在教室里和其他孩子一起吃饭。”范女士提到,学校的安排很贴心,但她更倾向最后一个选择。“我还是希望让宛凝尽快融入集体,这不仅是我的想法,也是她自己的心愿——孩子总说,想早点像以前一样,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聊聊天,慢慢找回正常的课堂感觉。”

“宛凝是我们心中最暖的一束光——她是与病魔抗争的‘钢铁小勇士’,是校园里传递温暖的‘阳光小天使’,更是用行动书写榜样故事的‘阅读小使者’。”古美学校大队辅导员马婧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

上个学期,病后逐步恢复学习的张宛凝,不仅专注自身成长,还带动身边同学共同探索阅读与写作的乐趣。她牵头组建了班级“阅读小分队”,带领队员们一起研读经典书目;同时,她还开通了名为“逸大王的文字山头”的视频号,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写作技巧,带动全校同学共同学习写作。

除此之外,她还是少先队的“活动小达人”——在“跟着习爷爷学在博物馆”小队活动中,和队员一起树立文化自信。“大家给了我好多好多爱,我要把爱传下去,像小太阳一样,照到每一个角落。”这是宛凝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宛凝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参加少先队活动

现在已经是四年级学生的张宛凝也会感觉时间紧张,“课业和康复训练几乎填满了我的时间,为了让故事不断‘粮’,一有空就赶紧写两句。”

对这位勇敢的小作家来说,“困难不是阻挡我们的高墙,而是搭建梦想的阶梯。当你下定决心,一步一步坚定地踩上去,再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整片属于你的星空。”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