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监督+共治”,府检联动绘就城市文明底色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9-13 15:08:34

来源 | 静安检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这部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法律,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更是落实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静安,是上海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区之一。近年来,静安区检察院聚焦无障碍设施建设与信息交流两个重点领域,依托“监督+共治”模式,推动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静检样本”。

无障碍设施建设

从“有形覆盖”到“优质适配”

让特定群体出行无忧

2021年起,静安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监督为抓手,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出行痛点,推动辖区无障碍设施实现从“有形覆盖”到“优质适配”升级。

2024年1月,在办理一起督促整治非机动车停放点与盲道重叠的公益诉讼案件中,承办检察官深入研读设计规范,联合相关行政机关实地踏勘,要求按照“盲道及两侧各0.25米人行空间不得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的标准整改落实。行政机关据此重新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从根源上解决盲道长期被占用的难题,周边残疾人代表纷纷表示“现在走盲道心里踏实多了”

静安区检察院针对辖区内个别路段因非机动车占用盲道、盲道与无障碍坡道设计不规范,导致无障碍设施存在使用隐患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20余处问题点位,让闲置的盲道、无障碍坡道恢复通行功能。

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适配性同样牵动着检察官的心。针对商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30余个场所的无障碍厕所未设置扶手、紧急呼叫装置失灵、内部设施配置不齐全等设计不规范问题,静安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持续跟进监督,推动相关单位优化无障碍厕所内部设施,纠正现有无障碍设施不规范的偏差,以检察监督之力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优化,让“方便”真正惠及特定群体。

无障碍信息交流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升级”

持续提升特定群体体验感

无障碍信息交流同样是特定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隐形桥梁”。静安区检察院聚焦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以精准监督推动无障碍信息交流从“被动整改”转变为“主动升级”,让残疾人、老年人不再因“信息壁垒”被排斥在公共服务之外。

医疗服务“指尖无障碍”:检察建议推动165万用户平台焕新

“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是静安区重要的公共医疗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165万,整合了预约挂号、费用支付、报告查询等全流程服务,覆盖上海33家三甲医院及静安区26家医疗机构,是群众获取医疗服务的“指尖窗口”。然而,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该平台存在无障碍入口缺失、字体偏小、文字对比度不足、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不符合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视力障碍者、老年人等难以无障碍访问或使用,阻断了特定群体享受便捷医疗服务的通道。

静安区检察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老年人、视弱人群代表等体验式跟进监督

群众需求就是检察履职的方向。静安区检察院迅速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明确要求启动信息无障碍升级改造,细化“关怀版”功能设置、字体大小、对比度等优化标准。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全面落实整改,于2024年7月15日推出升级后的平台:新增“关怀版”“敬老模式”快捷入口,用户一键即可切换;精简操作流程,仅保留老年人常用功能;将字体放大、颜色对比度提升,扩大焦点区域并提供前景背景色切换功能,解决视弱人群阅读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行政机关并未止步于“达标整改”,而是“主动升级服务”,又新增了长文本语音播放功能,并创新推出虚拟客服“安安”,提供“一对一”智能服务,用户通过语音对话即可享受门诊预约、数字陪诊、预问诊等服务,实现“足不出户”获取医疗资源。

为确保整改“落地有声”,静安区检察院还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老年人及残障人士代表开展“体验式跟进监督”,将特定群体的实际使用感受作为整改成效的核心评判标准,持续推动平台功能优化完善,真正让无障碍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

文化权益“平等享”:图书馆无障碍升级让阅读“无障碍”

不少视力残障人士对平等享受阅读、文化活动有着迫切需求,但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个别图书馆未依法设置无障碍阅览室,视力残障者只能“望书兴叹”,公共文化服务的“无障碍屏障”亟待清除。

视障志愿者体验有声读物

针对这一问题,静安区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图书馆依法设置无障碍阅览室或专属区域,并配备盲文读物、有声读物等适配资源,同时扩大监督范围,推动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职能部门迅速部署整改,辖区图书馆积极响应:设置无障碍阅览区,新增大字版图书、手指点读发声书等适配读物;配备盲人专用电脑助视器、盲文点字显示器、有声读书机及放大镜等专业设备;创新打造“数智图书馆”有声阅读阵地,视障读者只需用数智耳机触碰对应书卡或书籍,就能“聆听”书籍内容。如今,每天都有视力残障人士来到图书馆,或用助视器阅读,或“听”书休闲,平等享受文化权益的愿望终于实现。

制度共治

从“单向监督”到“多方协同”

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法律监督既要切实解决当下“痛点”,更要推动长效长治。以个案办理经验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静安区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积极构建“检察+残联”协作格局,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单点整改”向“全域规范”转变,从“检察机关监督”向“社会协同治理”跨越。

静安区检察院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启动“静安有爱 法治无碍”残疾人权益司法保障联动机制

2023年3月,静安区检察院与区残联签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协作意见》,首次建立线索移送、公益监督、办案配合、案例发布、普法宣传、工作对接、日常联络等协作机制,从制度层面打通检察监督与残联服务的“衔接通道”,形成“线索发现—案件办理—整改落实—效果巩固”的闭环工作流程。

据此,双方联合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调查,聚焦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长者食堂、公园绿地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重点排查无障碍电梯运行、坡道设置、厕所配套、标识规范等关键环节。针对调查发现的设施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检察机关与残联共同研判整改方向,向相关责任单位制发检察建议,推动问题系统性解决,逐步实现静安区无障碍环境从“局部达标”向“全域优化”的转变,让特定群体在出行、办事、休闲等场景中都能感受到便捷与尊重。

2025年5月,静安区检察院会同区法院、区司法局与区残联共同启动“静安有爱 法治无碍”残疾人权益司法保障联动机制,与区残联升级会签《关于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协作的意见》,通过多部门联动发力,织密法治保护网,进一步将个案办理经验转换为长效制度保障,标志着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的“检察+”协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

从设施完善到信息畅通,从个案整改到制度构建,静安区检察院以法治思维破难题,让无障碍成果惠及更多群体。下一步,静安区检察院将持续聚焦民生司法保障强化,以更实举措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监督,进一步拓展“检察+”协作机制。通过精细化检察履职,推动相关法律规定从“纸上”落到“实处”,精准破解“看得见的物理障碍”与“看不见的服务不便”。同时,依托典型案例发布、常态化法治宣传等行动,有效凝聚全社会重视并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共识,为绘就包容友好、文明温暖的城市图景,持续注入坚实有力的检察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