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第二立面之
北京东路
☑“国歌首播地”
☑“中资金融街”
☑“五金一条街”
北京东路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迄西藏中路,始筑于1849年,最初只建成了从外滩至现今河南中路的一小段,仅为一条通往黄浦江边的黄泥路。由于当时道路东端邻近英国领事馆,被命名为“领事馆路”,民间也俗称为“后大马路”,194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东路。
北京东路一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东路(从中山东一路至河南中路段)形成了以中资银行集聚而闻名的金融区域,机构云集,被誉为“中资金融街”。该路段东侧矗立着一系列风格典雅、庄重和谐的中资银行大楼,建筑群宏大而不失精致,整体营造出开放而包容的空间氛围,毫无拥挤压抑之感。
行走于北京东路,宛如穿梭于时间长廊:从十九世纪的洋行建筑,到二十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银行大楼,再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现代风格影剧院……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层叠交错,正等待人们去发掘和阅读。
本期阅读建筑,将带领大家沿外滩源(原益丰大楼)——沙美大楼(原信托大楼)——盐业银行大楼——黄浦剧场(原金城大戏院)行进,一起推开时光之门,聆听那些砖石之间的往事。
北京东路行走路线
第一站 北京东路99号
外滩源(原益丰大楼)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益丰大楼现状
益丰大楼设计于1906年,1911年建成,思九生洋行建造,原是英商益丰洋行的产业,20世纪50年代后改为住宅,2012年转型为商业综合体并更名益丰·外滩源。
益丰大楼历史照片
1987年拍摄的北京东路西望
这座清水红砖大楼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地上共五层。建筑南北宽约19米,东西长达123米,其连续的红砖立面绵延舒展,是上海现存较长的清水红砖建筑立面之一。整体风格属于英式建筑,并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特征,细部则融入了大量巴洛克式的装饰元素。立面沿北京东路水平展开,通过顶部三角形山墙进行节奏性地分段处理,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线。建筑顶部饰有圆穹顶等巴洛克风格装饰,屋面采用孟莎式折坡瓦顶,整体造型大气舒展。细部装饰精致丰富,砌筑工艺精湛,集中体现了同时期建筑设计及施工的高超水平。
益丰大楼外饰面细节
如今的益丰大楼,已成为外滩源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百年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空间相融合的典范,风度依然,迎接着八方来客。
第二站 北京东路190号
沙美大楼(原信托大楼)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沙美大楼现状
沙美大楼于1918年动工,1921年正式落成,由法籍商人、沙美洋行创始人沙逊·所罗门·沙美投资兴建,并以其名字命名,是外滩“第二立面”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之一。建成之初,大楼底层设有沙美洋行使用的气派银行大厅,一至二层为开放式办公区域,三至四层规划为公寓式住宅,屋顶则设置了佣人房间和景观露台。1949年以后,沙美大楼转为多单位共用,并逐渐成为居民住宅使用。
沙美大楼外立面
沙美大楼融合了新古典主义骨架与巴洛克装饰细节,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主体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六层,立面石材精致、比例典雅,入口处半圆拱门内藏古典柱廊,上方有断裂山花与曲线装饰,庄重中透着灵动。设计强调功能分区,底层独立于上层流线,公寓套房配备独立卫浴、厨房等设施,体现当时高端居住需求。
沙美大楼首层入口
光庭
旋转楼梯
内部空间
2021年,尘封多年的沙美大楼,经修缮后重新开放,焕然一新成为了艺术展览空间,在保留原有重要历史空间的前提下,进行了全新设计,开展适应当下的业态,成为集设计、艺术、文化于一体的新地标,真正连接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第三站 北京东路280号
盐业银行大楼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盐业银行大楼现状
盐业银行大楼建造于1931年,协盛营造厂承建,作为盐业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场所使用,是外滩金融版图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重要一笔。盐业银行与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在当时并称“北四行”。
老地图上的盐业银行大楼
盐业银行大楼细节
作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盐业大楼外立面以“横三纵三”划分,简洁而庄重;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以中间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展现了古典美学的极致平衡。底层石材稳重,檐口出挑优雅。细看窗口线脚,仍可见巴洛克式的细腻处理。建筑入口门楣上方原有圆环浮雕,内刻“盐业银行”四个正楷大字,今仍清晰可见。
盐业银行大楼门头
全面抗战爆发后,盐业银行大楼是南洋中学战时办学场所之一,后曾长期作为上海市六十七中学的校址使用。从激荡年代的银行业巨头,到如今的现代化大楼,盐业银行大楼历经近百年,成为好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
第四站 北京东路780号
黄浦剧场(原金城大戏院)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金城大戏院现状
黄浦剧场(原金城大戏院)建成于1934年,由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童寯设计,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兼顾实用功能的同时,童寯极力追求造型的简约与美感。建筑主立面以光洁的米白色墙面为主,仅通过横向灰色窗框线条勾勒轮廓,摒弃繁复的线脚装饰,呈现出洗练而优雅的视觉效果。室内空间多运用弧形与圆形元素,以金色作为主色调,并在细部装饰中融入中国传统意象,体现出中西交融、统一和谐的独特风格。
金城大戏院开业广告
金城大戏院开幕不久后的影像
1935年,由田汉、夏衍编剧,许幸之导演,王人美、袁牧之主演的电影《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在此唱响,成为国歌首唱之地。全面抗战期间,一度成为难民收容所。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提议下更名为“黄浦剧场”,并沿用至今。
黄浦剧场内部
2009年,黄浦剧场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黄浦剧场在现有结构基础上,将原本带楼座的两层剧场创造性地改造为上、下两个剧场,首层采取伸缩式座椅,可三面观演,适合多用途的演出需要,成为黄浦区“环人民广场演艺圈”中重要的一部分。
走完这段北京东路的时光之旅,我们不禁感叹:不同年代的建筑以迥异的形态彼此对话——从古典立柱到流畅的现代立面,从银行交易厅到艺术展厅。它们记录着金融往来的繁忙、艺术文化的绽放,也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更新与延续。不妨放慢脚步,亲自来这条路上走一走——你会发现,上海的老故事,从未结束,它正被书写在每一个人的目光与脚步之中。
编辑 / 刘韫文
来源 /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正在直播!黄浦阿姨爷叔的才艺上C位啦
2. 南京路、淮海路商圈也能用!第二期夜享黄浦出行优惠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