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文联 > 文章详情

这场译家沙龙,探讨AI时代翻译的破局之道

转自:上海文联 2025-09-06 10:56:44

当AI浪潮与文学翻译的人文内核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日前,上海翻译家协会“新时代译家沙龙暨2025年译协新会员见面会”在上海市文联圆桌会议室圆满举办。此次沙龙汇聚翻译家、出版人、学者与技术专家等近30位新老会员,以“AI时代的文学翻译:技艺、挑战与人文精神”为主题,完成了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行业对话,对AI时代的文学翻译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四位主讲嘉宾分别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行业现状、AI技术在翻译的应用程度等四个维度切入,结合自身经验与研究成果,为“AI时代文学翻译如何破局”提供了多元视角,引发全场深度思考和共鸣。主题沙龙研讨由上海译协副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袁莉主持。

以“盟友战略”守护文学翻译的人性温度

于是

自由撰稿人、播客主持

作为“2024年豆瓣年度译者”,译者于是以《我与AI的盟友战略》为题,分享了她与AI“合作又审视”的实践心得。她强调,文学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其对原创性、文化肌理与审美表达的要求,决定了人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体裁,字里行间的韵律与隐喻,仍需依赖译者的人文感知力捕捉。

同时,她也坦诚分享了与AI合作的“现状”:AI可辅助完成初稿,但在文化背景解读、情感共鸣传递上仍有明显短板;而“译者与AI的主权边界”“如何避免AI消弭文学语言独特性”等问题,也成为现场热议的焦点。

翻译分化下,

文学翻译是“人性价值的堡垒”

张宏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张宏博士以《AI时代的翻译分化:技术工具的语言服务与艺术创造的文学翻译》为主题,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翻译二元论”。他指出,AI正将翻译清晰划分为两大维度:一是高效精准的技术型语言服务(如商务、法律文本翻译),AI凭借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主导;二是承载精神传播的文学翻译,其核心是情感共鸣、文化转码与审美再创造,这恰恰是AI的“软肋”。

“AI能处理语法与逻辑,却无法复刻人类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直觉。”张宏强调,在AI突破“意识与具身体验”边界前,文学翻译始终是“技术时代人性价值的重要堡垒”;而译者需主动拥抱技术,成为兼具“AI调度能力”与“人文关怀”的“灵魂工程师”。

一线视角下,AI是“利刃”更是“利器”

董勤文

上海鸿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同声传译、笔译

拥有十八年德/英翻译经验的译者董勤文,从行业实操层面出发,以《AI盛行之下,翻译从业者切身感受到的利与弊》为题,分享了最真实的行业现状:近年来翻译公司口笔译订单量明显减少,AI对笔译的冲击尤为直接;但与此同时,AI也催生了“AI辅助翻译质量把控”“定制化翻译技术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与其焦虑‘AI是否取代人类’,不如思考‘如何让AI为我所用’。”她提出,人类译员的核心优势在于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复杂心理把握——例如口译中对现场氛围的感知、跨文化沟通的灵活应变,都是AI无法替代的。

AI+文学翻译,探索“创造性新空间”

耿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耿强教授以《AI+文学翻译的可能性与挑战》为题,带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实验成果”。他团队开展的小规模“AI+文学翻译”实验显示,通过AI辅助术语管理、风格模拟、文化背景补充,可开辟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新空间”——例如为译者提供多版风格化初稿,助力译者突破思维局限。

但他也冷静指出,这一模式仍面临多重挑战:AI生成内容的“伦理边界”“如何避免算法同质化削弱文学多样性”“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尺度”等,都需要行业共同探索解决。

活动现场,不少新会员表示,通过入会仪式与沙龙研讨,不仅快速融入了译协大家庭,更对AI时代的翻译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老会员则认为,这场对话打破了“技术焦虑”,让大家看到了文学翻译在新时代的更多可能性。

未来,上海翻译家协会将继续搭建此类专业交流平台,汇聚译界力量,共同守护文学翻译的人文内核,探索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让语言之桥更坚固,让文化之花在AI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 | 上海翻译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