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上海博物馆为莘莘学子奉上了一系列精彩纷呈、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共有超过2万人次的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参与了929场各类活动:古埃及、红山、固原三大特展青少儿工作坊,助力小观众解读展览背后的文物历史知识;双师课堂由博物馆老师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将历史课堂与展厅探索有机结合;文保修复工作坊邀请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探索宫里充满了亲子家庭欢乐的身影;“国宝探索记”成果展展现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创意;博物馆教育嘉年华更以活泼火热的“雅趣游园会”和讲演结合的“博观趣学堂”为暑假画上充满智慧的句点。
您和您的孩子近期是否走进过上海博物馆,观看展览、参与活动呢?快来告诉我们现场的体验感受。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有机会获得上海博物馆送出的精美礼品哦!
如果您对上博的学生活动与亲子活动意犹未尽,又或者尚未参加但充满好奇,欢迎下拉阅读。以下我们总结了一些亮点与知识点,它既是一份活动回顾集合,又是一份教育资源提要。
01 上海博物馆教育嘉年华
“慧眼寻瑰宝 趣学乐未央”——上海博物馆教育嘉年华活动于8月27日、28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火热展开,通过“雅趣游园会”和“博观趣学堂”两大版块,为孩子们的新学年开了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好头。超过1000组亲子家庭、2000多人次参与了本次活动。
“雅趣游园会”在东馆一楼中庭进行,以八项沉浸式游戏为核心,让孩子们在互动中认识文物、理解文化。小观众们在“古器今用”游戏中辨认古代文物的现代身份;在“诗词传送站”中感受文物与文学的美妙碰撞;在“局部寻宝”游戏里变身雕塑小侦探;在“本草研究所”中认识沿丝绸之路传入的域外植物;在“货币交易所”里模拟古代交易流程;在“榫卯建造局”中感受能工巧匠的智慧;在“瓷片寻踪”环节成为小小修复师;在“复古投壶”中体验两千年前的礼仪竞技活动。“蛋仔派对”卡通形象与探索宫吉祥物“东东”“玉玉”的加入,为游园会增添了更多欢乐,许多亲子家庭完成游戏后收获了精美礼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夜幕降临,“博观趣学堂”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多元的智趣盛宴。上海博物馆讲解员以脱口秀的生动形式演绎文物知识,《博物馆里的“疯狂动物城”》《古人的表情包与生存哲学》两大主题以小见大地展现古人的生活图景与生存智慧。沪上知名童谣创作人王渊超带来的多首沪语作品,让孩子们在吴侬软语中感受欢乐氛围与语言文化。穿插其间的魔术表演与知识问答环节精彩纷呈,孩子们在笑声和互动中加深了对文物历史知识的理解。
本次活动是上海博物馆东馆推动博物馆教育现代化、年轻化的创新实践,也是以儿童视角构建文化传播桥梁的重要举措。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活动贴近青少年儿童好奇好动、勇于探索的特点,通过沉浸式游戏和综艺类趣学堂,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在探索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未来,本次上海博物馆教育嘉年华的相关内容还将转换为线上学习资源,将“慧眼寻瑰宝,趣学乐未央”的素材和精神分享给更多青少年观众。
02 “国宝探索记”成果展
2025年8月27日到10月8日,“回味成长:‘国宝探索记’成果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三楼的古代文明探索宫门前以及周边长廊进行。展品来自上海博物馆联合澎湃新闻共同打造的博观大课堂“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包括47组“小小创意家”的作品、19份“小小研究员”的研习照片和30份“小小讲解员”的讲解视频。在“家校社”的连接之中,通过孩子们的心眼手,让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博观大课堂“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颁奖仪式于教育嘉年华期间隆重举行,部分学校、机构团体以及青少年获奖者代表来到现场领奖。
03 “上博匠心”文保修复体验工作坊
“上博匠心:青少年文保修复体验”系列工作坊邀请中小学生近距离了解上博文保修复,通过“看、听、触、创”的沉浸式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自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以来,经过师承制的代代相传,上博目前已拥有三十余人的文物修复与复制团队,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9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今年夏天,率先推出铜镜打磨(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破损瓷瓶修复(古陶瓷修复技艺)、木质小家具制作(古家具修复技艺)、闷盖式囊匣内囊制作(囊匣制作技艺)四个主题。本系列工作坊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模式,由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与复制团队的专家主讲和指导。
04 博观大课堂·双师课堂
暑期“博观大课堂”为大、中、小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课堂学习体验。结合暑期开启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第四展,上海博物馆教育部邀请上海市初高中一线骨干教师共同开发设计“双师课堂”。老师们均为来自上海市中学历史德育实训基地与杨浦区“登峰计划”历史名师研习基地的学员们,近几年致力于探索“博物馆与中学历史教育的协同育人”,聚焦“文明”这一跨学科大概念设计课堂。在博物馆老师与学校历史老师的通力合作下,设计推出了9-14岁与15-24岁两个学习群体的课程活动。
7场活动共200余名小朋友、大朋友参与。生动的历史课堂、自主的展厅探索,还有精心设计的学习单与互动小礼物加持,同学们在活动中深度探索“红山文化”特展,试着触摸华夏文明脉络,用历史思辨的方式去思考文化传承的意义。
05 三大特展工作坊
现象级展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8月17日落下帷幕,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特展工作坊也一直陪伴小观众走到展期最后。暑假期间,共举办了两种不同主题的少儿工作坊,分别从艺术与科学角度切入,帮助小观众了解古埃及的基础知识、拓展文明互鉴的视野,并在动手环节中培养了创造力与想象力。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出了两种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中学生们在复旦大学文博系老师的带领下,动手体验到文物绘图与普通绘画的不同之处,进而了解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亲子家庭则充分体会了综合材料创作的乐趣,以彩石为基础搭配各种装饰,玦形玉龙在他们的手中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与活力。
“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工作坊则以彩绘陶骆驼作为原型文物,通过模拟创作的形式体会文物所折射出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认识南北朝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
06 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
暑假期间,上博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热力不减。共接待亲子家庭93194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47044人次。8月25日,探索宫当天实际入馆人数达到2014人,创开馆以来新高。三个预约展项“迷你展览”“田野考古”和“古人雅集”共计举办线下教育活动901场,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观众达16298人次。
暑假为热爱文博的青少年观众、亲子家庭提供了“二刷”、“三刷”探索宫的契机,不少观众多次到馆体验各种课程,成了探索宫的“老朋友”。还有不少在校学生借着假期,自发组队来到探索宫进行别开生面的小队活动、研学体验,完成探究性的学习,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巾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以上活动,您还有任何想对我们说的话;或者未来还想参加怎样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都可以通过填写问卷(点击跳转)告诉我们哦。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