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院士校长金力:求学不是为了第一份工作!复旦迎来教改3.0首批新生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04 19:29:28

“同学们是复旦教育教学改革3.0版全面实施后,第一届入校的学生,也是复旦第三个甲子的第一届学生。”

9月4日,复旦大学举行了2025级开学典礼,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7192名本科和研究生成为复旦人,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开学典礼上谈到3.0版教学改革。

进入大学,要学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

金力在开学致辞中,以“选择”为关键词,寄语新生追求“不被定义的人生”,在大学里找到生命中的热爱——喜欢的事、喜欢的学问,还有喜欢的人。

把大学当作人生的“练兵场”

在开学典礼上,金力校长多次提到“学会选择”。

他留意到了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学校新选课系统太复杂。

“同学们选择复旦,作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进入复旦后,还将面对并且不得不面对更多的选择。”金力说,“学会选择”是大学生们入校后的一个必备技能

他指出,选择不仅关乎选课、选专业,更是一种核心的成长能力。“学会选择,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才能自主发展、创造未来。”

他还幽默回应了近期对选课系统崩溃的“吐槽”,并表示这正是复旦希望教会学生的:在复杂环境中作出决策,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他鼓励学生“多选择一些挑战,允许多一些试错”,真正把大学当作人生的“练兵场”。

打破“被定义的人生”

金力提醒新生,不要将大学生活窄化为“从一个好专业到一份好工作”。

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想象,如果停留在从一个好专业到一份好工作,这样的选择其实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接受了‘被定义的人生’。”

他说,来复旦求学,目标不是为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而要为“不被定义的人生”做好准备

他鼓励学生打破路径依赖,保持“一张白纸”的开放心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

“到了大学,要让自己拥有开放的视野心胸和‘一张白纸好作画’的奋斗憧憬。真想做到‘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先要选择打破成长惯性和路径依赖。”金力说,“我们真诚希望,有更多同学通过在复旦求学,找到生命中的热爱。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学问,还有喜欢的人,年轻人都要勇敢尝试,既勇于试错,也敢于坚守。

设置多元开放成长路径

所谓教育教学改革3.0版,是复旦大学继1999年首创通识教育(1.0版)、2017年构建“2+X”个性化体系(2.0版)后的第三轮改革。

今年全面启动的3.0版改革,以“2+X+Y”立交桥式培养体系为核心,打破传统专业边界,推动多元、开放、融合的教学新生态。

“2”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X”涵盖100多个跨学科、微专业和双学位项目,鼓励个性化探索;“Y”则侧重创新实践,通过“产学交替”和“复芏计划”等机制,为学生搭建螺旋上升的科研训练平台。

金力强调,3.0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赋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权利与能力”,在不同的尺度上设置多元路径——无论是跨学科组合,还是课程评价方式,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与试错空间

解释何为“自由而无用”

“能考进复旦,就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金力坦言,复旦人的智慧,既体现在“卓越而有趣”的精神特质上,也体现在“自由而无用”的定力上

金力解释了何为“自由而无用”。在他看来,复旦人讲的“自由”,是心性和心智上的自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智力的提升、思想的丰富;复旦人推崇的“无用”,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同时,金力分享了复旦党委书记裘新提出的“复旦人才培养之用”四层理念:

一是无用,无功利之用,不为短期功利所困,沉得下心、厚积薄发。

二是有用,有经世之用,适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好用,擅务实之用,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高、态度好、能力强、能出活。

四是大用,堪复兴大用,要努力成为小我融入大我、能够改变中国面貌和世界面貌的大才。

他指出,这四重“用”彼此呼应、多元融合,构成了复旦的育人理念与目标。

金力寄语2025级新生:“怀无用之心、干有用之事、做好用之人、成大用之材”,在复旦这片沃土上,学会选择、自主发展,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灵感常诞生于实验室外

作为在复旦工作十余年的“外来者”,大数据学院院长、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在发言中首先谈到的是复旦的“包容”。“我在国外旅居多年,最终学术之舟停靠在了复旦。在我看来,复旦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场——不问来处,只为每个人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你安心探索与创造。正是这种包容,让每一个独特的灵魂都能自由呼吸,找到同道。”

冯建峰还分享了复旦“无用成就大用”的理念。他指出,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突破,最初往往源于那些看似“没有眼前功利之用”的好奇心。“在大数据学院和类脑研究院,我们有一群勇闯科学‘无人区’的同事。我们不仅构建了全球首个860亿神经元数字孪生大脑,还研发了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的脑机接口技术。”

AI的下一步该走向何方?作为中国首个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NeurIPS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冯建峰坚信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力量。“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技术与理论,更需要人文的关怀、伦理的审视与跨学科的智慧。而这,正是复旦所能赋予你们最宝贵的能力。”

“我是一个运动爱好者,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运动场。在张江校区,我捐赠了两艘小船,空闲时常拉上同事一起划船聊天。”冯建峰说,科学思维需在实验室中锤炼,但科研的灵感,却常常诞生于实验室之外。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赋予了他打破思维定势的勇气与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大学,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心中所爱,并让这份热爱照亮前路。”

“稀饭”复旦的留学生

对2025级新生而言,他们希望成为怎样的复旦人?

物理学系2025级博士研究生金亦涵,同时也是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首批博士生。“请大家看一张图——2019年人类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我的导师袁峰教授,正是该项目论文发表小组的五名科学家之一。这张照片不仅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更证实了黑洞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天体。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是向着未知迈出的坚实一步。”

作为第五期卓博计划学员,过去四年,金亦涵通过进阶课程、荣誉课程与课题组轮转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顶尖学者的报告和国际合作交流,拓宽了我的前沿视野,培育了融合创新的意识。”他表示,未来将继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虽然我刚学中文时总把‘喜欢’说成‘稀饭’,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中国、喜欢复旦。”来自智利的留学生代表、国际金融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康保禄(Pablo Carpanetti)一边说,一边比出爱心手势。

一年前,康保禄来到复旦学习中文。课堂上的声调韵律令他着迷,课堂外,他成了“打鼓天团”的团长。“在一次次排练中,我读懂了复旦的校训,也明白了人生不止一种写法。”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不仅是校训,更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选择医学,是我走向‘博学’的第一步。博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拼图般的耐心,将解剖、生理、生化等知识一点点拼接成完整的生命图景。”华山临床医学院2025级本科生杨雨宸在发言中表示,“八年学医将为我的专业铺就底色,但我深知,成为良医是一场终身的跋涉。复旦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卓越而有趣的成长方式——能经世、可担当。我相信,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文字:白羽

照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