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不让才华中途下车!“科妍回归计划”托举孕哺期女科学家再出发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02 23:07:25

“我还有二十几天就要生产了,‘科妍回归计划’将有效帮助我们缓解生育与科研的叠加压力,最大程度减少职业生涯的中断感,保护我们的科研积累和创新动能。”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会现场,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然告诉记者。

今天,上海启动“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为产后科研女性提供一次性5万元支持,其中既有个人补贴,也有科研经费。该计划不仅是一份资金扶持,更是一种制度关怀,在科研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不断档的“回归之桥”。

政策破题

回应现实“黄金期叠加”困境

生育黄金期与科研高产期的叠加,是无数女性科技人才绕不开的现实挑战。数据显示,上海女性研发人员数量和占比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高级岗位和领军人才队伍中,女性的比例却随着职级升高而明显下降。

“科研创新的黄金年华和生命孕育的重要阶段,常常同时到来,这份甜蜜的‘重负’会让不少女性同行不得不放缓脚步。”李文然说。在她看来,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的拉扯,是身边许多女科学家共同的现实。“怀孕产假至少要半年,还会错过很多年龄受限的项目申请。过去没有类似的关注政策,我们只能自己细致地做好每一步规划,尽量让中断的影响降到最低。”

市人大代表,“关于设立科研回归基金”的建议提出者朱美萍本身就是一位“亲历者”。她坦言,生育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曾让许多同行“不得不下车”。“我的女儿已经高三了,但我能深切体会这项政策带来的希望。期待越来越多女性,能够拥有归来的机会,而不是在科研路上中途消失。”

正因如此,科妍回归计划的出台,引发了很多科研女性的共鸣。该计划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单位试点开展,面向40岁以下、博士及副高职称、两年内生育的在岗女性科研人员,给予每人5万元的经费支持,做到“人岗兼顾、关怀并重”。同时,后续还将持续跟踪关心,通过加大宣传、举荐评优、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予以进一步支持。

通过对基层女科学家的长期调研,市科技妇工委主任、市女科协会秘书长何晌艳直言:“我们的初心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生了孩子就能获得补贴,而是希望把有限资源优先给到科研成长的关键阶段、真正有潜力的女科学家,帮助她们不因生育哺育而错失科研发展。”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中国科学院沪区党委副书记孔朝晖强调,“国家战略引领、上海实践落地,这项制度创新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搭建了跨越职业断崖的‘韧性之桥’。”

多元支持

搭建女性科研成长的社会共舞场

科妍回归计划并不仅仅局限于资金补贴,更强调全过程关怀和平台搭建。在这项制度设计中,女性科研人员不仅获得短期的经济支持,还能融入持续成长的创新生态圈。

“对个人的补贴更多是一种理解和温暖,而科研经费则能帮助我们在重返岗位后迅速投入工作。”李文然的感受,代表了许多即将迎来新生命、却又不舍科研梦想的年轻女性心声。随着政策落地,她在产假期间对团队的任务分配、课题进度推进,变得更加有底气和信心。“我相信未来这样的支持会越来越完善,让我们能更好兼顾母亲和科学家的双重角色。”

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在计划推动中展现了新的担当。上海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介绍,作为本次社会捐赠的参与者,自然堂与中国建设银行不仅分别提供50万元资金,共同支持首批20位入选女科学家,还为她们提供专业产品、美丽课堂、科普公益项目等多层次平台。“除了物质支持,我们希望科学家能参与西藏林芝等地的科研中心项目,将前沿研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创新等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希望为她们打造更广阔的科研舞台。”

与此同时,上海分院部分单位还提供了子女托育、灵活工时等现实帮助。“我们晚上加班时,单位会安排车辆把孩子从学校接到所里,有老师辅导作业,还能管饭。这样的服务让科研妈妈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朱美萍分享了许多来自科研一线的细节,她呼吁未来能进一步推广这些举措,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更为细致入微的支持。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拍摄、制作:嘉源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