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浦东新区南芦公路一直往南走,经过热闹繁华的泥城镇不久,很快就到了临港新兴产业区。众多先进制造企业在这里集聚,同时还有临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上海交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机构,迸发着产业的澎湃动力。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如今这片新兴产业沃土上,曾经打响了浦东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这里是芦潮港社区汇角村的旧址,伴随着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原来的汇角村已完成拆迁。但当地百姓都记得,87 年前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 汇角战斗。
时光拉回到 1938 年初,中共地下党员、时任首任中共南汇县委书记的周大根,受党组织派遣,与泥城籍中共地下党员姜文光、姜文奎、姚镜人、陈文祥等从上海难民收容所返回家乡泥城,与吴建功组建的抗日武装汇合,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逐步动员发展起一支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后扩编为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简称 “保卫二中”),成为浦东地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周大根任中队长。
“保卫二中” 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常出其不意袭击日军,引起了日军的警惕。1938 年 12 月初,侵华日军为 “肃清外围” 大举扫荡,从周浦、南桥、祝桥等地取道新场、惠南,直抵大团,矛头直指泥城。
12 月 15 日,日军出动飞机到泥城一带侦察。“保卫二中” 中队长周大根获此消息后,将驻扎在泥城南横港的部队转移至海边角头港一带(即汇角以西、彭镇以东区域),并将其他区队分散到周边村落的民宅中,伺机行动。不料,部队白天转移的行踪被汉奸发现并告密,当晚,侵华日军趁夜色进驻泥城地区。
12 月 16 日上午,日军在飞机、汽艇的掩护下,集结 600 余兵力向 “保卫二中” 阵地进击。此时,周大根已率领 60 余名区队战士隐藏在角头港(现芦潮港)海滩的芦苇丛中,日军面对茫茫芦苇荡,始终无法锁定 “保卫二中” 的踪迹。上午 10 时许,天下起小雨,“保卫二中” 战士顶着饥饿、严寒与雨水,始终潜伏,纹丝不动。雨过天晴后,周围恢复寂静,战士们误以为日军已因降雨撤离,便走出芦苇丛观察动静。
未曾想,这一举动暴露了目标 —— 日军并未撤离,而是埋伏在周边,见状立即从正面及两侧向 “保卫二中” 的潜伏处包抄,双方随即交火。在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周大根当机立断、沉着指挥,以芦苇丛和海塘为掩护,计划坚守至天黑后突围。“保卫二中” 指战员同仇敌忾,个个顽强勇敢,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敌我双方均有伤亡。激战中,周大根冲锋在前,在掩护战友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 32 岁。
战斗持续了近 6 个小时,“保卫二中” 终因敌众我寡、粮尽弹绝,且背临大海、无后援可依,周大根等 28 位中华儿女壮烈牺牲。余部在中队副吴建功的带领下,趁夜色撤至奉贤县民福乡一带。这一战,是浦东地区抗日第一仗,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东海滩涂。当时的上海《申报》以《南汇泥城一役,周部壮烈牺牲 —— 遭日军包围,弹尽援绝,周队长及部下均殉国》为题,对此次战斗作了详细报道。
周大根牺牲后,泥城百姓为纪念他,于 1939 年在姜文光、姜文奎、姚镜人等人的发起下,向社会各界募捐,在烈士牺牲地附近筹建了一所以周大根别名为校名的 “私立秋萍小学”,即如今的 “芦潮港秋萍学校”。1986 年 10 月,当时的中共泥城乡党委、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周大根等烈士建立了 “泥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就是现在的 “红色泥城主题馆”。去年,当年战斗发生地汇角村又设立 “红色汇角陈列室”,通过回顾历史,缅怀周大根等烈士。
如今,作为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浦东新区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泥城主题馆迎接着一批批市民走进这里,了解浦东抗战历史与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