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围墙夹缝中,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如同冰冷的关卡,狭窄的开口让老人们的轮椅寸步难行——这是不久前杨浦区四平路街道控江路1670弄小区居民何龙妹阿姨面临的困扰。如今,这条无名路已被纳入改造蓝图,即将成为便民“初心巷”。
如何破解物业费调价难、停车资源紧张、维修资金续筹难?怎样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杨浦区用党建这把“金钥匙”破解基层治理“千把锁”,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杨浦答卷”。
8月27日召开的“2025年杨浦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案例成果展示暨杨浦区·新民晚报社区观察行动推进会”,杨浦区联手新民晚报社启动“人民城市·治理有YOUNG”社区观察行动,这是新民晚报社在全市试点的首个社区观察项目。现场,12个街道依次登台,展示他们以党建为引领、破解物业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这些案例既有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题破解,也有信任缺失后的透明重建,更有无障碍改造的温度体现,展现杨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多彩画卷。
01
组织建设强基固本:
红色引擎激活“沉睡”业委会
走进新江湾城街道雍景苑小区,新修缮的外墙平整美观,智能消防系统指示灯闪烁,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角落已变身“口袋花园”。而在两年前,这里还因业委会瘫痪陷入“治理真空”——外墙脱落砸坏车辆、消防系统年久失修、大件垃圾堆积成山,年投诉量高达67件。
“最严重时,楼栋外墙瓷砖像‘下雨’一样往下掉,大家走路都提心吊胆。”居民王阿姨回忆道。转机源于居民区党总支的“红色补位”。党总支牵头成立应急维修小组,通过“红色议事厅”凝聚党员、律师、业主代表等力量,先后推动11栋楼外墙维修、150万元消防改造等工程落地。2025年1月,新一届业委会成功换届,小区实现从“应急补位”到“长效自治”的转变,2023-2024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降幅达68.6%。雍景苑的实践,正是杨浦区以党建强基固本的缩影——把党组织建在治理断点上,让党员冲在攻坚一线,用“应急补位”激活“长效自治”。
02
提质增效服务升级:
“大物业”模式破解“小散弱”困局
“以前小区环境差,物业费收不上来,物业越干越差,我们住着也闹心。现在合并成‘大物业’,楼道干净了,报修也快了,生活品质一下子提高了!”辽源花苑小区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江浦路街道“大物业”模式的成效。
此前,江浦路街道住宅小区深陷“两多一低”困境——老旧小区多、非封闭小区多、物业费低,45家物业公司平均每家仅管理2-3个小区,“服务差—收缴率低—服务更差”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为从根本上破解困局,街道创新推行“大物业”治理模式,以党建为统领,打出“三并同步、三治结合、三措并举”组合拳:通过管理区域“三合一”“六合一”、服务归并“多小区一主体”、托管统并建立物业白名单。如今,该街道实现了“小而散”向“大而优”、“低价低质”向“质价相符”、单一管理向协同治理的三大转变,辽源西路190弄等小区从“治理难点”变为“幸福亮点”。
03
透明治理规范赋能:
“透明账本”破解“信任危机”
作为典型老旧社区,长白新村街道曾因业委会、物业、居民间的信任赤字,陷入“塔西佗陷阱”——物业费调价难、停车治理难、维修资金续筹难。“业主不懂钱花在哪,物业不知服务能否兜底,业委会不明群体诉求到底几何。”韵都城小区业委会主任蒋瞿旭说,这种信息壁垒,如同在“三驾马车”之间砌起了一道道高墙,猜忌滋生,矛盾激化,小区治理一度陷入瘫痪。
为此,长白新村街道创新推出“透明物业”治理模式,按照“生成透明”、“运行透明”、“收支透明”三大路径,精准化解物业治理信任危机。“如今,我们韵都城现在用上了一个叫‘透明社区’的小程序,它解决了业委会和物业线上办公的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信息业主一点开就能看到,清清楚楚。”蒋瞿旭介绍。这款前期开发费用仅4800元的小程序,成为了小区财务公开、议事投票、报修投诉的核心平台。当阳光照进物业治理的“玻璃房”,信任逐渐建立。消防系统改造、物业费调整、外墙检修等一个个历史难题被成功攻克,居民综合满意率从不足50%跃升至80%。“透明”不仅修复了信任,更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从破解物业费调价难题到疏解老旧小区停车堵点,从创新“透明物业”模式到构建“多格合一”机制……这些充满智慧的“微创新”背后,是杨浦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扎实成效,也揭示着: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矛盾的“火山口”,也是创新的“试验田”。这里没有“一招鲜”的万能钥匙,唯有以“匠心”换“民心”,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党员的“履职清单”,方能让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
文字 | 封辰霏
编辑 | 文茜婷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