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时光鎏金
新城饭店
(原都城饭店)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新城饭店现状
新城饭店(原都城饭店)位于江西中路180号,江西中路与福州路交叉路口,建于1931年,曾是上海高档豪华酒店之一,梅兰芳等名人都曾到访,初名“都城饭店”,由新沙逊集团出资建造。除了1958年至1964年间短暂用作办公楼之外,近百年来,这里一直作为酒店使用,现在由锦江集团管理。
1931年原都城饭店历史图片
大楼主体共有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建筑高度为49.98米,建筑面积约10500平方米,主立面竖向构图,八层以上台阶式退台,视觉上呈现高耸感;底层沿街外墙花岗石饰面,主入口及建筑顶层、塔楼檐部处均具有装饰艺术风格。饭店建造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材料,如当时先进的全钢结构体系,墙体采用轻质、气孔微小、保温隔声性能更好的“汽泥砖”等。
新城饭店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细部实景汇总
2013年至2016年期间,新城饭店进行了全面改造。在修复过程中,依据历史原貌,保留并恢复了部分原有构件与风格。如今,改造后的新城饭店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江西中路与福州路路口,见证着街头的车流与岁月的变迁。
修缮后的客房内部照片
上海金融法院
(原花旗总会)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金融法院(原花旗总会)现状
上海金融法院(原花旗总会)位于福州路209号,建成于1925年8月,由美商克利洋行设计,著名建筑师邬达克主持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1917年7月4日,旅沪美侨成立美国总会(俗称“花旗总会”)。1923年买下了位于五洲药房东侧的地块,兴建专门大楼。1960年,这里成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所在地,大楼更名为“高法大楼”。
上海金融法院(原花旗总会)历史图片
原花旗总会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建筑造型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派威尼斯式,立面呈竖向三段式划分:底层设三开间塔司干柱浅门廊,外墙以美国进口棕色面砖饰面,配白水泥勾缝与白色大理石线脚;二层设落地长窗及出挑阳台,二至五层窗口饰白色平券楣;顶层为双壁柱券窗,形成视觉反差。建筑轮廓庄重而富于变化,室内延续美洲殖民风格,深色木饰与古典浅壁柱、白色门框相映,地面铺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初建时娱乐设施完备。
建筑内部现状
2005年高院搬离后,大楼一直处于空置状态。后经修缮,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入驻,这栋百年老建筑焕然一新,带着全新的使命和面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外文书店
(原世界书局大楼)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外文书店(原世界书局大楼)现状
外文书店(原世界书局大楼)位于福州路390号。世界书局是近代时期三大书局之一,创办人沈知方,先后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任职,1917年创办世界书局,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家综合型的出版、发行、销售机构。1932年,世界书局发行所迁入福州路390号。1950年,在世界书局旧址上成立了国际书店上海分店,1958年更名为上海外文书店。
世界书局发行所历史图片
世界书局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原建筑为4层,后加建为7层,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建筑立面有深红色陶面砖和浅色水泥粉刷,两种颜色相间,平面呈矩形,立面横向分为五段;南立面整体强调竖向线条,装饰简洁,各层开竖向窗。
外文书店外部细节图
扎根福州路七十载,上海外文书店已蜕变为这条文化长街上的标志性坐标,不仅深耕优质出版领域,更以“外语学习类书籍+外版精品”为特色,持续推动全民阅读热潮。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座有着双排式老楼梯与典雅吊灯的老建筑,在沉淀岁月故事、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不断焕发新生,成为中外思想碰撞的桥梁与爱书人的精神栖所。
外文书店内部现状
结 语
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焕新工程以来,福州路文化复兴成果斐然。黄浦区图书馆与档案馆先后在此落位,少年宫化身艺术教育重镇,以文艺浸润滋养青少年成长,被誉为“童梦艺术殿堂”。根据“东段商旅人文、中段经典文化、西段潮流艺术”的空间规划,这条百年文化长街正续写新章。尽管今日街景不复往昔鼎盛,但福州路仍以全城最高密度的书店集群,构筑起书香浓度最高的文化街区——既是爱书人寻觅精神食粮的宝地,更成为全国文艺青年竞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每位执书漫步的身影,都在此与文字温度不期而遇。
编辑 / 陈露露
来源 / 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边拍边画丨这里是电视剧《觉醒年代》理想开始的地方
2. 从泡泡海洋到星空影院,社区邻里节解锁“陌邻”变“睦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