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地铁shmetro > 文章详情

申通地铁集团5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转自:上海地铁shmetro 2025-09-01 18:47:20

【信源】地铁万象

【编辑】Calvin_J

【本期责编】蓝爸爸
【本期编审】Shining灵感

8月26日,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06项(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在线列车高效重组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城市轨道交通在线列车高效重组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潮汐化明显、平峰时段占七成以上,目前单一的固定编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平峰期列车满载率与发车间隔均衡的需求,导致长期存在运能浪费大、运营成本高、乘客候车时间长等问题。本项目联合“用、产、学、研”多家单位,通过多专业核心技术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研发了在线列车重组控制的3类5项高效与韧性关键技术,解决了运营期间正线列车高效联挂、列车联挂后多系统在线快速重构、联挂/解编列车安全投运、复杂作业对列车重组车站运能限制、列车救援区安全隔离等技术难题。研制了在线列车高效重组控制系统装备,既可兼容既有传统CBTC系统,并支持运营线路的不停运改造,可普遍适用于高平峰客流差异显著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项目相关成果已率先应用于上海地铁16号线,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峰大编组,平峰小编组”的在线灵活编组运营模式,并推广至北京、成都、厦门、徐州等多个城市,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潮汐客流特征条件下实现运能与运量匹配、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益协同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网络化深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及风险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瞄准城市网络化深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风险管控的重大需求,针对网络化建造风险隐患点多面广,风险演化时空互耦难判,超深基坑及复杂穿越等危大风险难控等难题,开展了风险网链分析理论、智能感控技术和装备、网络化建造协同管控平台系统研究,突破了知识驱动的风险网链分析理论与云管控、危大风险精细感知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盾构车架随行式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基坑地墙渗漏隐患智能探测及开挖前靶向处置、软土基坑地下水抽灌及水位智能控制,基坑成榀快速伺服支撑等新型主动控制装备,开发了端云协同的大数据诊断算法,建立了网络化建造风险大数据分析与端云协同管控平台,实现了网络化建造风险主链定量分析,盾构穿越、承压水防治、超深基坑变形等危大风险主动控制和协同管控。项目共形成国标1部,地标2部,团标3部,成果规模化应用于10个城市20余条地铁及重大市政工程,有力提升了网络化深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风险主动防控水平。

“中心城区软土富水地层超深地铁车站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针对在上海等大都市中心城区施工环境复杂,超深地铁车站建造安全控制要求高的难题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研究形成了富水软土地层110m级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超深大直径高压喷射搅拌桩地下水水平及竖向控制技术、超深车站基于支撑伺服系统的高精度基坑变形算法及控制技术三大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豫园站、陆家嘴站、歇浦路站、龙居路站等项目。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省部级工法5项,发表论文5篇,核心技术获中施企协工程创新特等奖、上海土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住建部科技成果推广及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110m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和地下水“隔封抽灌测”一体化综合控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复杂软土地层环境振动传播机理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面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宜居城市建设需求,针对软土地区交通荷载引发的环境振动产生不良影响的难题,基于产学研攻关和重大工程实践,在交通振动传播机理、分析设计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等取得突破。项目揭示了复杂软土地层环境振动全路径传播机理与衰减规律,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引发的隧道-地层-结构共同作用的振动响应高效分析方法,形成了复杂软土地层环境振动的全链条控制技术,显著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近接空间的环境振动水平。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海、成都、昆明等上百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特殊减振地段敏感建筑物的振动控制,以及上海瑞金肿瘤(质子)中心等科研医疗精密装置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等均居世界前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面向轨道交通车-线-桥系统服役状态的检测/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线路与桥梁(以下简称:车-线-桥)系统服役状态检测检测/监测独立、协同评价滞后,存在故障识别困难、服役状态评估薄弱、系统协同维护效率低下等问题,本项目构建了基于空间的车-线-桥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实现耦合动力响应精细化计算,攻克了复杂线路下系统服役状态精确刻画难题。通过建立车-线-桥耦合系统服役性能检测/监测技术体系并开发服役状态智能监测平台,突破多源数据协同获取瓶颈,实现状态智能辨识、综合评价与安全预警,有效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服役状态评价过程指标维度低、协同评价难等难题。

项目相关成果已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嘉闵线工程设计、安徽省太平湖特大桥主桥健康监测等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实践表明,本项目显著提升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保障能力,有效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源:上海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综合报道、上海申通地铁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