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继续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五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秦斌斌同志。作为第15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沙温分队的成员,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跨越时空的医疗援助记忆
2013至2015年,作为中国援助摩洛哥医疗队的一员,我与队员们一起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摩洛哥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
挑战重重 砥砺前行
我们的医疗队驻扎在摩洛哥北部偏远山区的舍夫沙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队员们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交流是首先要克服的障碍,它如同横亘在我们与患者之间的一堵高墙。所以我们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只为能与患者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
不同的医疗环境和疾病谱也考验着队员们的专业能力。摩洛哥常见的地方病对于中国医疗队来说是全新的课题。但我们没有退缩。面对医疗设施陈旧、药品短缺、人员不足等重重困难,我们仍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术,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每一次诊断,我们都反复斟酌;每一次治疗,我们都全力以赴,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和艰苦付出,不仅缓解了摩洛哥医疗资源的紧张,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健康。
现在还记得那时我们收治了当地一名大叶性肺炎患者的情形。他入院时持续高热伴胸痛,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痛苦的呻吟。病人和家属非常焦急,那样无助的眼神,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前期刻苦的语言学习在这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运用法语、不流利的零碎的阿拉伯语单词,还有肢体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经我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临走时,他激动万分,依照当地的传统习俗,以阿拉伯吻手礼向我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出院后,患者还特意来医院看望我。
还记得一个周末晚间休息时间,急诊接诊了一位肺癌伴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立即抢救。但当时接诊的摩洛哥当地急诊全科医生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无法处理。这时如果送去车程近2小时的上级医院,患者在转院途中极可能出现危险。急诊护士立即跑到我的休息房间向我呼救。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冲向急诊,凭借多年积累的临床专业经验,马上进行胸腔穿刺和引流等紧急处理,患者转危为安。那时候整个急诊室的同事们都松了一口气,而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建桥梁 缔结友谊
在摩洛哥短短的两年,医疗队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健康的守护者,更是中摩友谊的建立者和传播者。在日常的诊疗中,队员们与摩洛哥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每一个康复患者脸上绽放的笑容,每一次送别时饱含热泪的拥抱,都是这种情谊最生动、最真实的见证。
医疗队积极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我们举办医疗知识讲座、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节假日,我们深入当地社区,与摩洛哥居民一起欢庆,感受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不仅学习摩洛哥的历史和文化,也热情与当地居民分享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习俗。
偶尔,我们也与摩方同事一同领略异域风情。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如同茁壮成长的大树,根系越扎越深,枝叶越来越繁茂。
2013年至2015年间,中国与摩洛哥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医疗队的援助,只是两国合作中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摩洛哥对于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和积极意愿。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2013年至2015年,对于我们这些中国援助摩洛哥医疗队的队员们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医疗援助记忆。我们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中摩友谊的新篇章,为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段珍贵的记忆将如同摩洛哥的沙漠与绿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促进国际友好合作、守护人类健康而不懈努力。
更多阅读☞
寻找援摩的足迹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山海的三十年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最好的礼物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那些忘不了的眼神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