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健康上海12320 > 文章详情

寻找援摩的足迹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转自:健康上海12320 2025-08-30 09:40:31

本栏目继续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四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杨继红作为第42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拉西迪亚分队的成员,也是第152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的成员她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她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寻找援摩的足迹

2011年10月25日,是难忘的一天,我再次从上海出发,第二次踏上非洲大地,以一名光荣的战士身份,参加了上海第152批援摩洛哥医疗队本格里医疗分队工作。在此两年里,我在完成本格里工作后,曾两次翻山越岭奔赴数百里外的拉西迪亚(ERRACHIDIA)……

先说第二次。2013年8月的一天,援摩医疗总队部曹队长打来电话询问:能否调一名医生到拉西迪亚医疗队帮下忙。那里妇产科原本有5名医生,如今仅剩2名中国医生,工作量太大 ,他们都累倒了。总队长考虑到我曾在那里工作过,对医院比较了解,希望我去,还可以顺便看看过去的摩国老朋友。

我顿时思绪万千。

18年前,我曾在拉西迪亚医疗队工作、生活了两年,那里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留下过很多泪水、汗水。1994年11月2日,当时我还是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医生,随我院第3批援摩洛哥医疗队一行12人从上海出发来到拉西迪亚,它是摩洛哥中东部一个偏远的城市,东临西撒哈拉大沙漠,远离首都拉巴特,经常风沙四起,高温干燥,常年气温高达40-50度,酷热难耐。当时,供中国医生居住的寝室12间,仅2间有空调。我们把好房间让给了年长的医生;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不能与国内的亲人通话,即使写书信也需两个多星期、有时长达一个多月才能收到,甚至根本收不到。看到如此艰苦的环境,队员们热泪盈眶,特别是当看到老队员要回国时,那时的我们会抱头痛哭,恨不得与老队员们一起回国。然而,责任和使命告诉我们必须留下。尽管气候环境恶劣,但老百姓非常善良、友好,他们需要我们。经过了两年艰苦的锻炼与磨练,我们在拉西迪亚更坚强了!学到、看到了许多在国内较难遇见的急症及应急处理技能,同时也抢救了无数摩洛哥母婴的生命,写下了一篇篇白衣天使的新篇章,与那里的摩洛哥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受邀时,恰遇本格里医院正在内装修,暂停手术,我答应了。安排好医疗队里的工作,我把妇产科的工作交给了陈明龙医生,决定再次前往拉西迪亚。有人劝我:那里妇产科工作特别忙,你那么大岁数了,受得了吗?但为了能帮他们解决一点燃眉之急,8月25日,我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

历经十多个小时的艰难行程,晚上7点多终于抵达拉希迪亚医疗队,队长傅旭辰亲自来车站接我。

全队队员都在等着我们一起吃饭。说来也巧,来到医疗队驻地,给我安排的房间竟然就是我18年前住过的那间,多么熟悉的环境呀!刹那间,往日的一幕幕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我没有忘记此行的任务,第二天上午,不顾长途旅行的疲劳,马上让妇产科张医生带我到熟悉医院环境,投入工作,午后就开始值班。拉西迪亚的分娩率,难产率特别高,仅周四值班那天就分娩达20人,且不是巨大儿产钳,就是疤痕子宫,加上脐带脱垂剖宫产,肩难产抢救(婴儿重达5900克),整整忙了一个晚上。虽然觉得非常疲惫,但当我看到一个个被获救的新生命,很欣慰!再苦再累在所不惜!

每天很忙,每天很快乐。

时间过得真快,一周过去了,我必须要回去了,因为本格里的工作也在等待着我,我多么想再多待一阶段呀?但是我必须回去了。

8月31日我踏上了返程的长途汽车,回途中我在想,昔日接生的娃娃,如今已变成了大姑娘,当年的年轻医生,如今已是4个孩子的爸爸了,以前一起工作的朋友,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了,他们还记得我,就像我也未曾忘记他们一样。遗憾的是:有许多朋友已调走了……为了给这里的摩洛哥老朋友一个惊喜,我没有告诉他们我来这里,不巧的是,我熟悉的Omar与Dr Meiliki也正好休假外出旅游了,当我打电话告诉他们我的到来时,他们为了能见上我一面,特意提前从外地赶了回来。真可谓友谊地久天长!

再说说我第一次从本格里去拉西迪亚的故事。

2012年1月24日,也是我第二次援摩工作的第一个农历正月初二,我们想乘春节休假去撒哈拉大沙漠旅游,去拉西迪亚看望老朋友,这天,我和队员们都显得格外兴奋。此时此刻,我比大家似乎还多了一份思念之情,因为拉西迪亚毕竟是我18年前曾经工作、生活了两年的异国他乡,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

临行前,我找出了珍藏了十几年的小记事本,那里面记载着许多当时摩洛哥朋友的通讯地址、电话,还记录了一些日常工作及生活常用法语等。有了它,我就可以找到昔日的朋友;有了它,我可以轻松许多。可惜,由于时隔太久,电话打不通了,区号或通讯地址变更…… 还好,在当地医疗队队员的帮助下,找到了现在的区号、地址和电话。终于拨通了几位当时的摩洛哥朋友的电话,他们一听说我要去,非常高兴,恨不得马上相见,并一个劲的问我:为什么不到拉西迪亚医疗队工作呢?

那天凌晨,队员们早早地起床了,整装待发,摩洛哥司机一大早就已等侯在门口的停车场。道路曲折,盘山而行,大多队员都时续出现了晕车呕吐,只得减速行驶;我虽然也很难受,但是想到即将见到惜别18年的老朋友,心情异常激动,全然不顾晕车和呕吐了。

夜深了,我们终于到达拉西迪亚,我的朋友Ahmed还在宾馆等着我们,他见到我非常激动,帮我们把一切安置好后才回家。

次日一早,队员们都出去逛城,我在宾馆等待着另一位朋友DrMeiliki,他要来宾馆接我,带我去医院看看。18年前他还是一个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全科医生,如今已是这里小有名气的心内科专家了。不巧这天是他的专家门诊,且捡查床上还躺着一名患者,他顾不上门口等待着的病人,一个劲地问东问西和我说话。可是,那些病人没有一个有怨言,当他向病人介绍我是18年前在这工作的中国医生时,病人们都十分理解,并向我微笑,向我翘起大拇指。这是对我国医疗队几十年来辛苦服务的褒奖。这时我倒有点不好意思了,赶忙说:“你快看门诊吧,有机会咱们再聊。”于是,我和他匆匆留了个影就告别了。

我拿着相机,继续寻找18年前的影子。当我来到妇产科时,已经认不出来了,这里比以前大了好多倍。我走进办公室,看见几个护士、助产士正在讨论什么,一见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马上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有几名助产士还认识我,只是一时想不起我的名字了。过去的护士长和一些熟悉的助产士都调走了,只有Fatima她还知道我,我拿出国内带来的糖果给她们品尝,又打开电脑,让她们看18年前与Fatima的合影。

我们再次合影留念。接着他们带我参观了如今的妇产科,手术室很大,病房都是新装修的,再也找不到过去破旧的模样了。告别了他们,当我来到急诊手术室时,见到了当年和我一起手术的助手Omar,他见到我也是格外的兴奋,当初他的女儿就是我们接生的呀!

一位18年前的朋友DrJebbar,当得知我再次来到摩洛哥,途经时特意来看望我,尽管仓促,但他还是抽出宝贵的时间与我见面。短暂的相聚依然是那样的情深、那样的真诚和那样的美好,让人终身难以忘怀。

最后,我来到了曾生活了两年的医疗队驻地,过往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然而,这里的主人却已换了9批。正当我与他们告别时,他们看到了卫生厅的车,官员热情好客地表示,一定要把中国医生送回宾馆。

我们返回到拉西迪亚已是晚上9点多了,然而我的朋友Ahmed热情地邀请我们全队到他家去吃晚餐,他夫人和女儿特意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摩洛哥特色的晚餐,大家谈笑风生,直到很晚才离开他家。  

这天,我夜不能寐,浮想万千。18年过去了,昔日的娃娃,如今已变成了大姑娘,当年的小伙如今已是4个孩子的爸爸了,以前一起工作的朋友,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了。陈旧的照片虽已泛黄、模糊,但仍有这么多的朋友还记得我,他们没有忘记我,就像我未曾忘记他们一样。

第三天凌晨,我们离开拉西迪亚,来不及和朋友当面话别,只能在电话里一一道别,他们再三挽留我,邀请我到他们各自的家里去吃饭,可是我没有时间了,因为我们必须要赶回去本格里。此程也有遗憾:一些朋友调走了,离开拉西迪亚到别的城市去了,我还能找到他们吗?但愿在摩洛哥余下的日子里,我有机会继续寻找他们,能再看到他们,一起叙旧、一起回忆往事。再相遇也许只能等待下次了,但不知道下次是何时?是朋友永远不会忘记,中摩两国人民的友好坚如磐石、经得起风云变幻,我坚信他们一定也记得我!再见了!亲爱的队员们!别了!拉西迪亚!我会永远记住你!我会继续寻找你们的足迹……

更多阅读
那些忘不了的眼神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最好的礼物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山海的三十年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