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我们一起修古桥”首发项目概念方案交流会顺利召开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8-29 14:25:43

2025年8月25日下午,沪派江南“我们一起修古桥”首发项目概念方案交流会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瓦南村民委员会顺利举行。会议围绕首发项目的概念设计方案,搭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开放式交流平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凝聚共识、推动项目实施落地,共同推动沪派江南文化遗产的活化与新生。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四普专班、市土地整理中心、市城建档案馆、地矿集团亚新公司、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浦东新区文化和旅游局、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浦东新区团委、周浦镇规建办、周浦镇文化中心、新场镇规建办、北庄村、瓦南村、坦东村等单位参与本次活动。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艺美院等高校团队带来了专业的学术支持和技术力量,同济规划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深度参与。社会人士代表和上海电视台、上海文化出版社、文汇报、上海日报的加入,更彰显了活动面向社会、鼓励多元参与、众创共享的开放理念。

共绘古桥活动

交流会正式开始前,一场主题为“我们一起修古桥”的大众共绘古桥活动率先启动。活动吸引到众多村民、高校学生、社会人士等参与其中。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执笔绘画,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修复古桥和沪派江南的认同感,也以艺术为媒介,拉近了不同群体与古桥间的距离。参与者手持画笔,畅想未来,古桥本身以及周边环境的美好愿景都在画中有了具象且艺术的表达,生动地诠释了“同心共绘”的协作内核。

共绘古桥大众文化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交流会开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顾守柏处长介绍交流会背景、出席单位与活动议程。他强调古桥是乡村重要文化元素、遗存与历史见证,通过修复活动唤醒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共识与重视,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为沪派江南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赋能,尤其点亮乡野地区特色。

概念方案分享

《古桥周边区域总体发展策划介绍》

古桥周边区域总体发展策划是围绕四座古桥及其周边四个行政村作出的整体谋划,寻觅和重现“滩痕桥岸、芦雪鹭闲,水网横漫、沧海桑田”的“蝤蛑袅”风貌场景。方案以古桥修复为触媒,整合全域土整、山水工程两大板块现有项目,拓展沪派江南、和美乡村相关工作,策划新增项目,打造区域项目增量叠加的重要抓手。

总体发展策划以“蝤蛑袅迹,澧溪画卷”为主题愿景,以桥驿空间为媒介,整合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场景,使区域成为浦东乡村风貌修复和文化复兴的一张新名片,并提出五大发展策略。

一是阡陌环道,构筑穿乡越野的“阡陌五区段、蝤蛑七道湾、澧溪十二桥景”徒步大环线。二是蝤蛑袅迹,围绕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浦东乡村传统文化集中体验区。三是澧溪乐野,打造环迪士尼区域具有示范效应的新型乡村文化度假消费空间。四是突破城乡和行政边界,形成“5+1+10”乡村振兴联动圈。五是近期郊野道建设,探索并落地标准化的乡野步道建设实施方案。

曹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 总工程师

《裕后桥、蝤蛑桥初步方案》

裕后桥是一座遗落在乡野的古桥,方案将其定义为“古桥残貌、乡野围合”的主旨情境。规划策略包括联通步行道路的修缮,提升可达性;休憩点设置;驳岸美化、乔木补种,形成立体的区域自然环境;以及渡槽与泵房的美化。方案设置东西两条路径,采用碎石铺装,两侧种植本地蔬果或花草;东西两侧分别设置驻足点,用石板平台搭建临水空间,将人从驳岸路径上拉近河岸,从较低视角审视古桥。

蝤蛑桥方案将其定义为“古桥存韵、水乡余风”的主旨情境。规划策略包括驳岸美化及其联通道路的修缮;在有限的永农地块创造三个驻足点;用木条矮凳代替传统栏杆,解放河岸,通透视野;对岸设置目及打卡点,将桥与周边景色框成一幅四季美景;周边农宅的风貌提升,在不改变原有建筑整体性的前提下,还原粉墙黛瓦的沪派江南神韵。

黄喆

上大设计院

创作中心主任

《周浦镇瓦南村姚家店桥保护利用设计方案》

围绕一个主体,聚、离、交流的交通设施;两条主线,物质功能与文化精神的延续;强调情感价值,叙说独特的生活故事,构建有意义的叙事场景。方案从东侧楹联“二月烟花人贳酒,一天风雪客寻诗”与西侧楹联“画舫徐牵杨柳岸,青帘遥点杏花村”两个历史场景出发,提出价值评价、保护利用、场景叙事、环境再生四大设计策略。

姚家店桥保护利用,充分考虑使用安全,采用对古桥本体风貌影响最低的景观设施,利用仿木船舷肋骨架、双曲面透明玻璃船舷、桥下独立钢架,打造“漂浮的一叶舟”。同步整合画舫(水榭与桥驿)、拱桥、旱溪、杨柳、杏花等周边元素,提升农宅风貌,植入“酒”主题,整体营造“借问香醪何处有,桃云深处瓦南村”的未来和美新乡村。

王勇

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设计学科带头人,人社部专家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示范团队负责人

《保佑桥周边环境提升设计》

方案首先从景观、建筑、桥体本身三方面梳理场地特色与问题。围绕场地特征,构建四大改造策略:一是保持整体氛围,尊重其公共属性,维持一个具有地方文化景观的整体格局;二是维持历史多样性,而不是完全的改造;三是不做任何的用地改变,只做一个建筑的轻质化改造;四是以重要节点为抓手,活化整体空间。

周边景观提升措施主要围绕五个方面。1.桥体及水岸景观设计:驳岸美化,增建近水埠头平台,调整沿河水生植物,美化河道环境。2.桥头空间微改造:河南岸绿化改造,增加公共场地及竹林,增加临水平台,丰富景观层次。3.道路环境提升:以传统金山石提升两岸一定范围内的道路,延续古桥肌理,塑造沪派江南氛围。4.景观构筑设计:除南岸改建茶廊外,北岸增加一处凉亭,作为打卡观景点,面向南侧静水湾,也可用于居民日常休憩。5.标识标牌设计:增设创意标识标牌、打卡点。

王红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博导

《古桥桥体修复提升方案》

修复方案从文物保护专业角度出发,以四座古桥本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材料、工艺、结构形式及保存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锁定具体问题,制定适宜的修缮措施。

保佑桥为拱桥,区级文物。现存状态良好,显著问题为现代材料改造加建、生物附着、栏杆缺失和个别构造石块局部破损、松动等。对应的修缮方案是剔除加建内容复原工艺风貌、清除附着生物、恢复栏杆和修补归安破损、松动石块。

姚家店桥为三跨平梁桥,区级文物。中间三块平梁石和墩台均为后期改建,因存在平梁石变形损伤、桥台开裂破损、排柱倾斜变形且沉降、水盘石西高东低等问题安全等级被评为D级不合格状态。故拟采取复原桥墩和平梁石,排柱落架大修、归安水盘石、围堰探明桩基情况并处理等中修或大修策略。

裕后桥为三跨平梁桥,安全等级较差,为E级危险状态,存在墩台较大倾斜变形、排柱严重倾斜、水盘石倾斜等严重问题,因此需整体落架大修。

蝤蛑桥虽有墩台改建、排柱倾斜的问题,但整体安全性好,是平梁桥中唯一的B级桥梁。故仅需增补部分缺失的帽梁石、清理少量生物附着即可。

丁艳丽

上海工艺美院

建筑遗产修复传承中心高级工程师

初步方案讨论

概念方案分享后,本次交流会广泛征集公众代表、村民代表、媒体机构、政府部门的多方意见及建议。

公众代表

王玺昌

原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书记、主任、馆长

在全市的综合治理中,以古桥为亮点,进行专项活动,有利于乡村振兴与修复古桥的发展。针对初步方案,提出四方面建议:1.需增加古桥的基本信息的标识牌,让路人一目了然,提高文化空间与古桥内涵。2.文旅融合,形成串联的新场景,并赋予品牌化、特色化的内涵与形象IP。3.围绕产业发展的新议题,挖掘古桥巨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不同的方式,带动乡村快速发展,再造古村落。4.将古桥修复活动打造成为一个多元共治的新样本。

郭南凯

原南汇区博物 馆长、原南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领队、上海文物博物 副研究馆员

做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充分肯定古桥修复活动,对家乡的眷恋、乡愁又多了一份筹码。针对初步方案提出相关建议:1.主张“修旧如旧”,建议姚家店桥恢复原3块桥板,提升安全性,并减少金属栏杆对石材损伤。2.强调挖掘桥体文化如拓印桥纹、楹联,将其制成文化产品。3.步道用瓦片等乡土材料,避免石板路湿滑。4.支持发展民宿、酒文化,可融入牛车、水车等乡村符号。5.保佑桥西侧河道不通,希望后续有所改善。

练超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参与本次学术研讨活动,各阶段的体验都非常有趣新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1.低级别文物价值认定更倾向情感价值,注重人类共同记忆与乡愁。2.修复需保留古建筑特色,避免将古文物修复成新的。建议古桥修复在材料、建筑关系、通透性等方面,需重点考虑。3.肯定同济方案中提到的“温柔融入环境”的设计语言。4.因现有技术的限制,水下勘察较难实现。

黄涓喻

上海奥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上海浦东新区周浦艺友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主任

核心观点在于应该强调古桥的“情感价值”,提出“桥见美好”理念。古桥修复应重点挖掘古桥背后的故事,唤醒大家的文化重视。古桥修复后,运营至关重要,需重点关注走进乡村的对象是谁?建议结合“一老一小”需求,在改造中融入产学研互动场。驻足点建议增加文物介绍标识牌,除了观景也可了解古桥背后的故事。

村民代表

  • 在保佑桥旁长大,从未见过桥的原始栏杆,希望通过修复恢复古桥原貌,期待重现桥体原始细节与历史韵味。

  • 古桥修复的最终目标是助力乡村振兴,希望通过桥体修复与周边环境提升,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区域发展与村民生活品质提高。

媒体机构

江岱

上海文化出版社

规划需“以人为本”,以修桥为契机服务村民,建议开展村民生活调查,关注村民固定活动空间需求;可探索“众筹修缮”模式,延续江南乡民自建传统,增强村民与项目的情感联系。

杨健

上海日报

现有方案多从工艺工程角度切入,建议进一步挖掘“人的故事”,如古桥周边历史事件、村民记忆等。建议结合规划开展实地采访,提升报道的感染力与文化深度。

史博臻

文汇报

计划后续针对村民进行深度采访,挖掘古桥与村民生活的关联故事,记录修复过程中的民生视角与文化传承细节。

政府部门

  • 感谢古桥调研整个活动为我们文物系统提供了非常多的线索。同时从文物部门的角度,希望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文物古迹能够被保存下来。

  • 古桥修复存在非常高的难度。修复本身都是非标准化的,同时在修复中可能会发现未遇见的新问题,导致整个修复成本不可控,可能远大于新建一座新桥的成本。

  • 并非只是保护,需要让文物活起来。

  • 非修旧如旧和还原当时风貌的措施,需要充分论证。

  • 关注方案技术问题,勘察需要做的更细致。

牵头单位负责人

栾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规划师、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 院长

通过古桥调研,我们发展很多古桥点位有偏差,其中消失的古桥也非常多,古桥的保护及修复极具急迫性,“我们一起修古桥”首发项目活动应运而生。“我们一起修古桥”的核心在于大众参与,让古桥的价值能被认识和传播。同时也希望,本次首发项目也可以提升至整个沪派江南的系列活动中,通过古桥新生,不断丰富沪派江南的内涵和意义。

江浩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沪派江南的核心是水环水系,桥水相依,从桥这个点来切入是非常准确的。桥能体现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也能体现出沪派江南的意境,因此“我们一起修古桥”首发项目活动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同时针对本次方案交流,也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桥的功能是具有多样性的,随着人的需求变化,桥的价值也会转变,需要去扩展其作用及价值,让桥这一元素在未来成为新乡愁的起点。2.不同的桥有不同的策略。古桥修复在适应新场景新需求的同时,也要避免完全翻新,在传统风貌修复与现代使用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总结

本次交流会的古桥修复初步方案分享了多元思路和理念,为古桥修复工作提供了扎实基础。同时,后续仍有四方面的工作需要继续推进:1.古桥除了自身的文物价值,还需要挖掘与古桥相关的情感价值,让古桥在原有的历史背景中鲜活起来。2.围绕情感的重建,把桥和桥周围的场景结合起来。3.功能活化。在特定的场景下,考虑古桥将来还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如何孵化它的功能。4.土地整治方案的资金。通过一座桥,滚动式的带动周边的发展,以及工程的衔接和进一步探勘等。

“我们一起修古桥”活动将持续推进。期待更多关心上海乡村、热爱历史文化的朋友加入进来,共同为守护城市的乡愁记忆、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共绘古桥大众文化活动成果展示

(供稿:乡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