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浦东干部跨越千里,在大理写下这些温暖故事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8-29 10:36:27



从上海浦东到云南大理,跨越山海的距离,挡不住携手共进的决心。三年来,浦东援滇干部扎根大理州巍山、祥云、宾川、鹤庆、剑川、洱源六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破解难题,将沪滇协作的种子播撒在苍山洱海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跨越千里的 “山海之约”,听听那些温暖的故事。



巍山:一颗柠檬的 “逆袭路”,从无到优的产业奇迹


在巍山,有个特别的称呼 ——“黄柠檬”,这是当地群众对挂职大理州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大理州小组组长黄坚的昵称。而这个昵称背后,藏着一颗柠檬从 “零” 到 “全产业链” 的逆袭故事。

巍山坐拥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却长期没找到特色产业的突破口。直到浦东援滇干部来了,连续三任干部深耕此地,精准定位柠檬产业:从培育优质种苗,到打造绿色种植基地,再到建设果品分选物流中心、发展产品精深加工,一条完整的柠檬产业链在巍山悄然成型。


如今,巍山柠檬早已不是 “无人问津” 的小果子,而是变成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 “金果子”。黄坚笑着说:“我乐意当这个‘卖柠檬’的,看着柠檬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看着老百姓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一切都值了!”

祥云:8000 亩鲜花,开出乡村振兴新 “花” 样

“祥云气候干燥、交通便利,太适合发展鲜花产业了!” 挂职祥云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寒晖的一句话,为祥云找到了产业振兴的 “金钥匙”。


在浦东援滇干部与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最大的菊花系列产品生产专业公司落户祥云。如今,祥云的花卉种植规模已达 8000 亩,年产值超 2.7 亿元。更让人欣喜的是,鲜花产业不仅带活了地方经济,还让当地群众实现了 “家门口就业”—— 采摘、分拣、包装,一道道工序里,藏着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祥云的鲜花,不仅开在了田间地头,更开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振兴样板,成为沪滇协作的亮眼名片。

宾川:2 小时冷链 “保鲜”,让深山水果走进上海千家万户

宾川素有 “世界一流水果之乡” 的美誉,可过去,“丰收的果子运不出去、存不住” 一直是农户的心头难题。沪滇协作的 “暖风” 吹到宾川后,一座现代化冷链中心拔地而起,彻底改变了农产品的 “命运”。


从枝头采摘新鲜水果,到精细分拣、入库冷藏,全程不超过 2 小时。自动化设备昼夜运转,这座沪滇共建的冷链中心,就像一座连接大山与市场的 “桥梁”,解决了农户在水果存储、运输上的短板。


“我们每年的沪滇项目,都围绕水果的种植、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展开,就是要帮农户把田间的果子,送进上海的千家万户。” 挂职宾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宋飞波的话,道出了冷链中心的初心。如今,宾川的水果再也不怕 “远嫁”,新鲜的果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鹤庆:13 座牧场崛起,奶牛成了 “富民牛”

乳畜业是鹤庆的传统产业,却曾因规模小、品种差,难以带动群众增收。2017 年起,浦东援滇资金持续投入,13 座规模化牧场先后建成,鹤庆的乳畜业迎来了 “大变身”。



从 2018 年的 3218 头,到如今的 1.93 万头,鹤庆的奶牛存栏量和品种质量大幅提升;乳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 30 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 “富民产业”。


“这些牧场不仅收益好,还为老百姓提供了便捷的就业岗位。” 挂职鹤庆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林说,看着乳畜业从 “小打小闹” 变成 “强势品牌”,再苦再累都值得。

剑川:2000 万元设备 + 25 名专家,在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看病难” 曾是剑川群众的烦心事,如今,这样的日子正渐行渐远。沪滇协作以来,浦东对剑川的医疗帮扶从未停歇:累计捐赠医疗设备超 2000 万元,为剑川县人民医院的长远发展注入 “强心剂”;上海东方医院先后派驻七批次 25 名专家,覆盖 14 个专业领域,形成多学科协同支援体系。


“东方医院的专家不仅带来了专业技术,还耐心‘传帮带’,为我们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专家队伍’。” 挂职剑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孙成祥说。现在,剑川群众不用再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康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洱源:一座书院广场,连接两地 “书院情”

在洱源县凤羽古镇,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凤翔书院,历经风雨后,书院门前的广场早已破损。2021 年,挂职洱源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燕伟在调研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 巧的是,王燕伟挂职前正好来自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这份 “书院缘” 让他格外上心。



此后两年多,王燕伟积极联系浦东爱心企业募集善款,终于让破损的广场焕然一新。“一方面,白族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多了个休闲、聚会的好去处。” 看着村民们在广场上热闹聊天的场景,王燕伟的心里满是温暖。

三年援滇路,是汗水浇灌的奋斗路,更是情谊相连的同心路。浦东援滇干部把他乡当故乡,把群众当家人,用一个个产业项目、一项项民生实事,让沪滇协作的种子在大理生根发芽。


山海有界,情谊无疆。这场跨越千里的约定,不会随着时间褪色;“共同富裕” 的愿景,正在东西部携手的步履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