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成为时代情绪的今天,《被讨厌的勇气》如同一剂清醒良药。这部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与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心理学著作,以希腊哲学的对话体形式,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智慧娓娓道来。
书中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直击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我们为何不幸福?答案惊人地简洁: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而破解之道在于“课题分离”——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敢于做自己,不惧怕他人的评价,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阿德勒强调目的论:不是过去决定了我们,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种视角的转变蕴含着巨大力量——我们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书中“横向关系”的概念尤为深刻,提倡不评价他人,不寻求认可,在平等关系中实现自我接纳。
作品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每个观点都植根于生活场景。书中关于自卑、竞争、自由等议题的讨论,尤其适合当下充满社交焦虑的现代人。其可贵之处更在于实践性,它不只提供理论,更指引了一条改变之路:通过共同体感觉实现自我接纳,通过他者贡献找到存在价值,最终获得追求幸福的勇气。
最近,上海书城五楼馨巢书屋内举办了一场“《被讨厌的勇气》——芳香心灵读书会”,一起来听听书友们的读书感悟吧!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像把钥匙,原来可以不必因他人期待而隐藏棱角,不用为迎合而牺牲热爱。‘他者贡献’不是无私奉献,而是在滋养关系中保持自我。书友们分享时,都表达了挣脱他人眼光后的轻松,这种勇气不是一意孤行的傲慢,而是清醒选择后的从容自在。”
——馨巢书屋创办人 王霞
“当我们进入到《被讨厌的勇气》文字共读之中时,青年与哲人的对话不断引发我对于自身的思考,审视着自己的过去,也畅想着不可知的未来。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不断经历,坦然面对,最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读者 黄登兰
“从轮流朗读到小组讨论,通过抢麦分享的方式,锻炼了伙伴们的‘勇气’。我被书中这句话深深吸引: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青年在质疑社会期望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身选择对幸福的重要性。愿我们活在当下,追求自我价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读者 陈燕
“佛洛伊德的原因论,为现在面临的结果在找所谓的‘因’,是一种逃避,一种借口,在此情景下,你的言语里一直都会有‘如果……那么就……’这样的句式;阿德勒的目的论,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目的角度深度剖析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两种不同的论点,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读者 黄青梅
“勇气不必惊天动地,敢于拒绝、坚持自我,拥有被讨厌的底气,就是最动人的力量。这是一场心灵疗愈之旅,书友们在坦诚的交流中,彼此赋能,见证勇气与自我和解的力量。”
——读者 王静雯
也许,在充斥着各种“标准答案”的时代,《被讨厌的勇气》提醒我们:真正的成熟,是拥有做自己的勇气,即使这可能意味着被讨厌。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心理学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引领人们走向自由的生活哲学指南,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