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堡镇电业社区,提起年近九十的蒋志刚医生,街坊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头发花白、走路已显佝偻的老人,用七十余年的光阴,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学无止境、医者仁心。
从药剂学校到厂医岗位
悬壶济世不忘初心
蒋志刚的学医路始于1954年南京药剂学校。毕业后,他背起药箱,走进崇明县富安纱厂(原三十五棉纺厂),成为一名厂医。这一干就是将近四十年,从青丝到白发,他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工友们的健康。1995年退休后,蒋志刚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发光。他又先后在堡镇敬老院、药店担任医生,悬壶济世的心从未停歇。
九旬“学霸”以岁月为笔
在学海中续写璀璨人生
蒋志刚
如今,年近九旬的蒋志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走进蒋医生的家里,满屋医学书籍和杂志令人震撼,空气中弥漫着书页的沉静气息;角落里,一台老式电脑是他连接更广阔世界的窗口。居委会工作人员对他相当熟悉——他经常抱着厚厚的英文医学资料来请他们帮忙装订。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工作人员佩服不已:“蒋医生,您这么大年纪看这个,真不容易!”蒋志刚总是淡然一笑,说出他的“笨办法”:“查,一个一个查字典。”谁能想到,这位能流畅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老人,起点只是中专?几十年的坚持,硬是靠着一本本翻旧的字典“啃”下了知识的壁垒。
蒋志刚的老伴看着满屋的书,眼里满是理解和支持:“这些书就是他的命根子,最大的精神食粮。”除了看书,蒋志刚还有个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当个医学知识的“淘金者”。报纸杂志上看到有用的信息,他就拿起剪刀仔细剪下,分门别类装订成一本本厚厚的册子。这些册子是他一点一滴积累的“知识宝藏”。学习对他而言早已像呼吸一样,成了潜意识;钻研新知识带来的快乐与动力,支撑着他一次次克服身体的衰老。
“蒋医生在,心就安”
学以致用暖邻里
蒋志刚学到的知识从未被束之高阁。他精湛的医术和终身学习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在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一辈人中赢得了极高信任与口碑。很多老伙伴遇到健康疑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蒋医生问问”。这份信任跨越了距离,有些外地慕名者因路途不便不能当面咨询,蒋志刚干脆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方便他们随时问询。对于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蒋志刚从不辜负,每一次都耐心倾听、细致解答。
蒋志刚还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常客,经常主动为邻居提供健康咨询。居民们看到他坐诊,心里就特别踏实。“蒋医生在,心就安!”这是大家发自肺腑的评价。他不仅用知识帮助人,更用终身不渝的钻研精神和真诚的服务态度温暖着整个社区。
从青春年少踏入医门,到白发苍苍依然手不释卷;从纱厂、敬老院、药店的诊疗台,到社区里一张小小的咨询桌——蒋志刚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更从未放下服务的心。一本本翻烂的字典、一摞摞亲手装订的剪报册、满屋的书香,还有电话那头耐心的解答、义诊时专注的神情……这一切都在无声诉说着:生命的意义,在于永不停歇的求知,更在于将所学化作温暖他人的力量。蒋志刚用近九十年光阴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这九个字,可以写得如此朴实,又如此动人。
通讯员:毛燕(堡镇基层新闻官)
编辑: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