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8月26日《金陵晚报》第A09版
日前,在《黑神话:悟空》发布一年后,游戏科学公布旗下最新作品《黑神话:钟馗》,引发广泛关注。从名字就能看出,作品依然取材于中国的古代神话与民俗传说。“黑神话”第二部,为什么是钟馗?钟馗又是如何从一个兼具文武特质的门神,发展为文化IP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驱邪纳福
“钟馗”融入南京爬城头习俗
在中国民间,“钟馗”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即便不是特别了解钟馗,至少也听说过“钟馗驱鬼”的故事。事实上,“钟馗”实为“终葵”的谐音演变,后来才走上人格化的道路——终葵,原为古时一种形如椎的器物,用以驱邪。
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执剑捉鬼,正气凛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频繁出现在年画、戏曲和民间传说中的钟馗形象,实在太深刻了。而这形象得以固化,就要追溯至唐代,即由唐玄宗得梦、吴道子创作而来:唐玄宗李隆基梦中遭遇小鬼扰殿,而后被一位自称“武举不捷之士”名钟馗者所救。玄宗梦醒病愈后,诏画圣吴道子按梦中所见绘出《钟馗捉鬼图》,并“批告天下”,令天下人于岁末张贴,驱邪纳福。
这也是钟馗走向全民化的原点。今天人们能够看到最早、最完整的钟馗“故事文本”,来自北宋沈括笔下。“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他在书中系统性地记录了唐玄宗的梦中异闻。
与“钟馗”这个名号同时得到广泛流传的,还有一个具体的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的威严形象。钟馗由此有了不断演化的母本,而“钟馗驱鬼”作为一种民俗习惯,在民间则愈演愈烈。
在南京,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节令民俗,后来又和钟馗信仰结合,加入了驱鬼驱邪的文化内涵。在明代,民间钟馗画的创作和使用,已从之前的岁末转变为岁末和端午两个时期。到了清代,钟馗画则多集中在端午时期。南京民俗专家陶思炎介绍,端午节南京人家就有挂钟馗图的风俗,以斩除恶气。
这种特色甚至还辐射到了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多的周边国家。
历经演绎
门神、寒林高士形象深入人心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绘画典籍中,有关钟馗的记叙和绘画非常可观。历代画师、文人与民间工匠,都在创作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个“钟馗”。作为门神画,更是助推钟馗图像盛行于民间,其目的就是驱恶除邪。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韧认为,端午悬挂钟馗图像慢慢成为一种民风习俗,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文人文化的共同滋养下,其主体图像已由初创门神画,发展到能够寄寓艺术家一定的深刻思想,“端午钟馗图像更多是以钟馗形象为典故,借助表达新的寓意,使其直面社会现实,鲜明地表达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种种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南京博物院曾举办文徵明及其师友后学书画特展,其中就展出了文徴明之子文嘉的《寒林钟馗图》。与常规作为民间信仰重要对象的钟馗形象不同,这幅画作将钟馗置身于极具象征意味的寒林之中,构建出钟馗“寒林高士”的独特形象。
创新表达
呼应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
在戏曲、影视作品中,钟馗也是大家争相演绎的形象。
在电视剧《天师钟馗》中,钟馗是一位极具人情味,甚至带点喜剧色彩的“人间判官”,故事的核心在于“借鬼神之事讲述人间善恶”。在由陈坤主演的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里,钟馗变成了一位在神魔两界挣扎、内心充满矛盾的年轻“超级英雄”。话剧《钟馗嫁妹》曾作为南京戏剧节重磅节目进行演出。该剧套用了传统戏曲“钟馗嫁妹”的神仙传说。进入数字时代,钟馗IP又迎来了全新的创新表达。在游戏方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王者荣耀》里的辅助钟馗,其形象强调的仍是一种威严。
专家认为,从最初单纯的捉鬼判官,到兼具文武特质的门神,再到如今在影视游戏中被赋予多元性格与复杂情感的主角,钟馗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民俗的沃土,围绕家喻户晓的“钟馗”,将展开一个更深邃、更多元的东方奇幻世界。
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来源:金陵晚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立伟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