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家桥街道虹桥新城居民区党总支荣获长宁区第八轮居民区党建工作“金银奖”金奖标兵称号,这也是其8轮蝉联该奖项。近年来,虹桥新城居民区党总支匠心独运,依托“协助而为、协商而议、协力而行、协同而立”四协党建工作法和“四位一体”(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民警)管理模式破题,连续两年实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100%解决率和满意率,书写了虹桥新城社区治理“馨”故事。
多方协同共治,“四协工作法”解决电瓶车停车难问题
“电瓶车乱停放的现象没有了,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解决了,安全性有了保障,小区环境也更加整洁美观了!”走进虹桥新城居民区,优美整洁、井然有序,是居民们最直观的感受。很难想象,在一年前,还有不少居民到居委会反映,楼道口的非机动车无序停放,让回家路变成“华容道”。而这都源于一年来小区非机动车入库工程的成功推进。
虹桥新城是建于2001年的第一代商品房小区,共有14栋住宅楼,2800多位居民。作为一个已经有24个年头的“00”后商品房小区,路面整修、供水改造、消防更新等一系列需求随着时光流转突显出来,解决非机动车停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建成之初,小区仅有一个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充电设施简陋。随着电瓶车爆发式增长,停车充电缺口越来越大。”虹桥新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磊介绍。
面对小区内电瓶车乱停放、飞线充电等现象,虹桥新城居民区党总支以“四协”(协助而为、协商而议、协力而行、协同而立)党建工作法为有力抓手,依托“四位一体”(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民警)管理模式搭建通力协作的平台,以“居委会—楼组长—志愿团队负责人—社区居民”的治理渠道凝聚社区多方力量,通过“地下改造+地面扩容”的方式开启了电瓶车管理自治行动。
然而,非机动车入库工作刚刚启动,便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引发强烈反响。小区里70%的有“车”一族反对非机动车入库,许多居民担心用车、充电不方便。增设地面非机动车车棚的方案也引来部分毗邻选址楼栋居民的担忧。面对这一情况,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积极上门与居民沟通,耐心讲明当前飞线充电、电动车上楼等乱象带来的安全隐患,并拿出合理的消防方案: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智能充电站,确保电瓶充满电或拔出插头时会自动断电;在车棚安装喷淋等消防设施并加装雨棚。与居民们细致全面的沟通,不仅打消了大伙儿的担忧,还让不少居民成为社区中宣传科普、建言献策的一分子。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由党总支成员带头,社区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共同组成的“民情勘察队”也充分发挥作用。队伍制定了“定人、定时、定片”的扫楼走访计划,通过连续一周错时蹲点、逐户核对登记,精准建立“常驻134辆+流动20辆次”的非机动车管理台账,同时围绕“选址建棚”“管理机制”“费用分担”等9大核心争议点开展了13次专项治理联席会,以实现充分挖掘空间、科学合理选址。
车棚建立后,居民区各方共同拟定了一份《非机动车停车使用公约》,一支非机动车巡查志愿者队伍也随之组建,定时巡查小区非机动车车棚。“我们每天在小区里散步时,会留意是否存在飞线充电的情况。一旦发现,我们也会及时反映给物业或居委会,由他们上门和居民沟通。”社区志愿者周华表示,“社区的安全要靠我们每一位居民共同维护。”
1个升级地库、5个新车棚、160多个充电桩、12个监控、35个烟感、44个喷淋、6个智能巡更点……在小区的协商共治下,非机动车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解决了,车库监控和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家门口”的烦心事真正变成了暖心事。
服务群众为先,“四位一体”化解矛盾解决痛点
邻居车辆乱停、路面不整洁、小区出现不文明行为,怎么办?在解决居民们的急难愁盼中,虹桥新城居民区“四位一体”治理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居委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红色业委会依托“议事厅”机制,有效汇聚民意答疑解惑;物业服务企业聚焦专业服务,强化执行效能;社区民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与法制支持,
尤其在警民联动方面,居民区进一步整合社区民警、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成立“初馨工作室”,建立了常态化滚动排查、线上线下灵活调解、“家门口”就地化解矛盾等工作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起,消除安全隐患80余项,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典范。“居民间的矛盾往往能在协商调解、讲理讲情中解决。虽然是商品房小区,但却有着老旧小区的人情味。”提起小区的和谐氛围,朱磊说道。目前,居民区已连续两年实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100%解决率和满意率。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这“三驾马车”同样十分“给力”。依托“一建三联六会”模式和“乐邻之家”和“刘主任议事厅”自治平台,居民区探索建立了全流程闭环管理议事机制,协同解决业主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中央广场景观升级行动中,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设施老化、绿化受损等问题,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分别针对统筹协调、更新设施、修整绿地方面明确责任、精确分工,使广场重焕生机。通过“三驾马车”协同发力,近年来居民区累计完成包括垃圾分类治理、步道改建、房屋沉降修缮等近40项大小工程。
“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工作法,能够显著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只有时刻把居民需求记挂在心上,才能不断提升着基层治理的温度。时间久了,大家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小区的人情味也就多起来了。”朱磊说。
凝聚内外合力,打造“馨”文化亮丽名片
基层治理仅靠党总支和居委会远远不够,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长期以来,虹桥新城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协同而立”厚植润物无声的社区文化,培育了繁荣的群众性文化团队,社区居民成为治理中的生力军。
从“旁观者”到“热心人”,近年来,舞蹈队、话剧社、诗朗诵班、绘画班等10余支社区文化团队,吸引了超过200名居民从家庭“小天地”融入社区“大舞台”。这些团队不仅是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幸福加油站”,更成为培育社区自治骨干的“人才孵化器”。许多原本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不高的成员主动申请加入楼组长、业委会或志愿服务队伍,居民们也在交流生活点滴、探讨社区事务中酝酿出众多治理“金点子”,为社区的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一系列为民服务的“硬支撑”以社区阵地建设的形式推动着社区文化的繁荣。以“馨”为主题的“红色阵地”集群成为凝聚社区精神的重要载体、24小时开放的小区公共客厅“馨阅草堂”为居民提供阅读、交流及自治活动空间;还有专为社区儿童打造的“馨悦学堂”,每周开展的阅读、义诊以及每月提供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
党建引领“多格合一”工作机制下,社区治理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展。虹桥新城小区外的沿街商铺中,不少房屋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电动车充电需求量十分大。在主动召集多方单位开展协商议事后,居民区决定腾挪空间,在2号门入口处新辟一处充电区域,实现小区围墙内外资源共享、商铺与居民和谐共处。此后,居民区党总支还与上海链家党委第四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依托资源共享与服务联动机制,共同开展社区志愿活动。链家发挥专业优势,为居民提供家装指导、免费打印复印、雨具借用等多项便民公益服务,有效延伸社区服务触角。沿街商铺,变成了居民区共建共治的一分子。
在虹桥新城居民区,这样的“双向奔赴”还有很多。如联动街道派出所改造老旧技防设施、对接区数据局与网络运营商实现小区地下停车库网络信号全覆盖等。通过党建联建的形式,虹桥新城居民区有效利用结对单位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力量,凝聚共识为民办实事,一个社区治理共同体逐步构建起来。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