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眼中的她
“像是一位大姐姐,
乐观、积极、认真”
将热情投注在教育岗位
积极打通教育的国际化壁垒
悉心守护每位学生的独特品性
这位亲和待人又治学严谨的青年教师
就是上海大学法学院蔡葵老师
人物简介
蔡葵,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J.S.D),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人才计划,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研究。在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SSCI Q1区)、《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高质量刊物及媒体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深度参与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批2024-2025学年本科生全程导师书院导师实践精品项目和地方高水平大学上海大学2023年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提升项目并于2024年提前结项(“良好”结项)。近三年中文、全英文授课共10门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公共课及留学生课程,其中本科课程“专利法”获学生评分99.6分、“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获96.9分。2025年荣获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提名奖。
“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特质”
作为青年教师,蔡葵老师从教的时间并不长,但凭借着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她逐渐找到了自己因材施教的“法宝”,即“一对一”与“一对多”相结合的师生沟通方式。目前,蔡葵老师一共指导了10名本科生和7名硕士研究生,每两周召开的组会是她与学生定期见面交流的方式。
在组会之余,她还会针对学生的经历、性格和兴趣爱好,定期给学生们“开小灶”。例如,蔡老师经常通过“边吃饭边聊天”的形式与她的两位退伍学生进行交流,定期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两位退伍学生虽然在组会时比较内敛,但每次“一对一”的交流过程中就很积极主动。“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特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想这就是教育的乐趣所在。”2024年,蔡葵老师被评为法学院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
“本科生应该学得广,研究生应该学得精。”面对本科生与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差异,蔡老师认为,本科生需要打开视野,多去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找到和培养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兴趣所在。而对于研究生,老师则更希望他们能够钻研到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去,学得更精、学得更深。在学术方向的选择上,蔡老师也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兴趣。今年毕业的小敏是蔡老师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她以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举例,“只要你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就会百分百尊重你,并引导你。”
不断追问,把书读薄
蔡葵老师有着6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她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和追问精神对于法律教育十分重要。她说,“通过跟随学生思路不断地追问他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案例慢慢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在课堂设计中,她也尝试将传统的“老师主导型课堂”与“学生自主思辨型课堂”相结合,在师生互动之中提高法学同学的思考能力。
除了课堂模式的创新,蔡葵老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法律英语能力的培养。她充分利用自己英语方面的优势,已连续开设了三轮全英文授课的学术英语写作与交流课程,在课堂中教授英文论文的写作逻辑、投稿流程等。平时,蔡葵老师也会定期给自己的学生布置法律英语相关的阅读材料,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日常的一部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她也探索性地将政策研究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在蔡葵老师看来,课程思政不应是刻板枯燥的理论灌输,她也在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同学们将国家政策与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宏观视野。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与“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等本科生课程中,她积极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政策文件中隐藏的创新创业思路,并运用大量知识产权案例引出后续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打开通往社会和未来的“大门”
教育应当面向社会和未来,因为学生们是走向社会和未来的人。对于蔡葵老师而言,高校教师不仅应当做好本职工作,教授好课堂内的知识内容,还应当为学生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让学生们在社会和市场中学习新兴事务,开拓专业视野。2025年年初,蔡葵老师带着自己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走访了字节跳动、喜马拉雅、阅文集团以及Bilibili等知名企业,通过企业调研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
“产教融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仅仅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著作权法,他们可能只知道概念,不了解实践上的应用。”蔡葵老师表示,法律通常具有滞后性,通过校企之间的实地走访和调研,能够打破书本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鸿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此外,蔡葵老师还经常邀请律师事务所的业界朋友为同学们讲述人工智能时代下法律行业的真切变动,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
将热爱化作春风,做良师也做益友
在蔡葵老师的本科生子杰眼中,她更像一位知心的大姐姐,爱笑、活泼、对法学教育有着无穷的热爱。蔡葵老师不鼓励同学们做“书斋中的想象者”,总是强调要让同学们尽量走出去、看长远、知革新。在喜欢创新和挑战、喜欢接触新鲜血液的蔡葵老师眼里,“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道明德,学用济世”的上大精神吸引她来到这里开启自己的教师生涯,包容、充满活力、创新导向的校园氛围令她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追求。“有梦想有热爱,才能走出超常的路。”蔡葵老师不仅这样要求着自己,也同样这样教育着学生。
从课堂内的循循善诱到课堂外的悉心陪伴,从学术道路的精准导航到职业发展的前瞻指引,蔡葵老师以春风化雨的教育智慧,守护着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在三尺讲台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使命担当。
“希望大家能够多走出去看一看,找到自己的热爱的事情,并且一直坚持做下去。只有热爱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蔡葵老师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这份热爱,终将化作更多青年学子逐梦路上的星光,照亮他们探索未知、实现价值的征程。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法学院
文字:新闻传播学院 张雨歆
责编:周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