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23日),上海援疆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陈伟文结束休假,从上海返回喀什,“今天已经开始了新学期的准备工作,安排本学期的工作要点,布置新生报到、开学典礼、运动会、教师节等工作计划,也要跟全校教师再重申制度管理方面的相关事项。”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联合公布2025年度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典型案例评选结果。上海对口援建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实验中学(喀什第六中学)凭借“制度创新释放办学活力——上海市教育援疆团队助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践”案例,从全疆公开征集的104个典型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自治区级最佳案例之一。 此前,该校于2023年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2024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德育示范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香校园”。这一系列荣誉不仅是对上海教育援疆团队十五载接续奋斗的肯定,更标志着“上海经验”转化为“喀什实践”的制度创新成果,为边疆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海方案”。
2016年,上海首批援疆教师进驻喀什六中,以“小组团”方式开展教育援疆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喀什六中在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成绩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先后新建改建教学楼、实验室12栋,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有所缓解。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到校调研
2019年,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成立,构建“1+4+N”集团化办学格局(1所核心校+4县标杆校+N所辐射校)。喀什六中挂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引入高校教研资源,开启高校跨省在对口支援地办附属中学的先河;2020年学校启动“玉兰工程”,200余名上海名师先后带教500余名当地教师,累计培育国家级名师1名、自治区教学能手2人、自治区特级教师6人、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
2023年9月,上海投入2.5亿元助力建设的东城新校区挂牌使用,学校升格为完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并挂牌成立上海援疆教育集团师资培训中心,将上海师资培训资源前移,提升培训效能,先后培育自治区特级教师4名、自治区名师工作室2个、地区级教学名师工作室5个,25名骨干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形成“塔尖引领、塔身支撑、塔基夯实”的梯级人才格局。学校高考升学率连年攀升,2025年本科上线率86.6%,较2017年提升了35%。
实验中学学生在西安开展研学活动
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事业组组长、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利强告诉第一教育,实验中学是上海市级援建学校,也是上海援疆教育集团的核心校,必须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援疆教育团队成员除领队1人3年外,其余均为1.5年一个周期。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师资队伍,援疆教育团队选择从制度出发,创新“诊断-移植-培训-迭代”四步工作法,通过三大制度革新,构建“制度-人才-文化”三位一体援疆范式,破解边疆教育发展瓶颈。
2023年夏季,喀什遭遇罕见暴雨,城区多处积水。深夜2点,实验中学值班保安发现学术报告厅地下室有进水风险,立即启动校园安全应急预案。5分钟内,安保科科长、总务科科长和值班校领导全部到岗;15分钟内,应急小组用沙袋封堵入口,启用抽水设备;30分钟内,班主任通过家校平台向全体住校生家长发送安全通知。
得益于日常每月演练和清晰的职责分工,整个处置过程零差错。次日早读前,后勤已完成电路检修和消杀,教学未受影响。这场“暴雨大考”生动证明制度不是墙上的文件,而是关键时刻的“隐形守护者”。如今,“30分钟响应机制”已被喀什多所学校借鉴,成为区域校园安全管理范本。
孙利强介绍,上海援疆团队的工作已经实现了从“输血帮扶”到“体系赋能”的跨越。
实验中学首先关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学校引入上海“一校一章程”“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制定《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实验中学章程》,明确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厘清决策、执行、监督等权责清单,创新性将“文化润疆”“为边疆育英才”写入总则。发挥援疆团队“制度设计师”作用,通过“1+1+N”帮扶机制(即1名援疆专家+1名本地骨干+N个管理部门),快速构建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推动学校治理从“经验型”向“法治化”转型。先后有七项制度被喀什地区教育局采纳为区域标准。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校院长王洋在校专题授课
其次是教学管理科学化。学校引入上海教研“三定三备”备课规范,开发《分层教学模板》在全区示范;援疆教师推行“2+1”课堂诊断模式,实现100%听课当日反馈;邀请上海教育评估院开展专项诊断,指导制定《思维型课堂建设方案》。引入上海量化评估指标(如课堂有效互动时间占比≥40%);建立“30分钟响应”等18项可量化服务标准。重点打造教务管理体系,建立“计划-巡视-评估-改进”教学质量管理闭环,制定42项配套可视化制度,审批效率提升60%,其中85%借鉴上海成熟经验并作本土化改造。学校制定《校园风险清单》,建立7项安全管理铁规;每月组织应急演练,关键岗位考核通过率达98%;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提升40%。培育管理理念,引入上海学校评优机制,设立“管理创新奖”,激发本土教师积极性;每月开展“沪喀管理对话”活动,促进经验交流。
再次是文化润疆数字化。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纳入办学质量核心指标,设计“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文化润疆积分制”,创新“基础分+文化润疆特色加分”德育评价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德育评价。援疆团队开发AI德育分析模块,德育积分处理时长缩短75%;建立“专家驻校指导”机制,累计邀请23名上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开发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家校数据实时共享。
陈伟文去年8月到疆担任实验中学校长,“前几任校长已经完成了很多铺垫工作,通过制度把学校的管理架构建立得比较完善,我接手学校后各方面都非常顺利。目前对学校原有的现代制度手册、章程,根据新时代要求进行了微调。”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援助实验中学的第十个年头,陈伟文说,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高位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
足球是实验中学的传统特色项目,2024年5月,在国家和自治区、地区的大力支持下,实验中学挂牌“全国首批体教融合西部地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学校接下来将规划足球特色发展的长期机制和框架,让后续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足球特色基础上,学校也将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辰山植物园等开展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学校也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共同拓展艺术领域的教育,让学校不再单一局限于足球特色,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平台。
学校计划在2026年将办学经验推广至莎车、泽普、叶城、巴楚等上海对口援建四县,推动上海市示范性实验高中在对口县域挂牌分校,助力打造县域内标杆校。
学校同时将构建“中亚基础教育高地”,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化办学经验,助力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班,面向中亚国家招收国际高中生,拟成立“上海-中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服务教育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
学校还将拓展“数字援疆”维度:建设“沪喀教育云平台”,实现两地名师课程实时共享,计划年受益师生超10万人次。
上海市援疆前指总指挥孟庆源说:“教育援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我们将持续推动‘上海智慧’扎根边疆,让教育现代化成果惠及每一个孩子,为稳疆兴疆注入持久动力。”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