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新民晚报》,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亮起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报、分享对于新闻事件、社会暖心故事的思考。是的,一份《新民晚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8月23日,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静安讲坛”,特别邀请到《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严建平,和读者朋友分享《新民晚报》与上海之间动人的“双向奔赴”。
严建平曾编辑“夜光杯”副刊三十多年,先后获得上海首届韬奋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讲座中,他以“新民往事”开篇,通过一张张珍贵老报纸和历史照片,生动讲述了《新民报》自1929年创办以来的风雨历程。
从南京新街口的报社旧址,到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三位创始人筚路蓝缕、开启报业传奇的峥嵘岁月,再到“三张一赵”——张友鸾、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等报坛巨擘的熠熠风采,现场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笔墨与理想交织的年代。
严建平还为大家解读了社长赵超构在1982年10月1日《新民晚报》正式复刊前夕,提出的“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十六字方针如何成为一代又一代新民晚报人坚守的办报理念。
讲座的“新民•静安”部分则深入挖掘了《新民晚报》与静安区的文化渊源。从贺友直先生在巨鹿路的居所与创作,到在静安区体育馆举办的“著名歌唱家演唱会”,从聂卫平与晚报编辑的车轮大战,到在锦延饭店接待词人陈蝶衣……这些片段不仅是《新民晚报》的文化现场,更是静安区乃至上海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建平还特别讲述了自己对于“报纸、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思考。
在互动环节,严建平一一回应了读者的踊跃提问。不少读者表示,通过这场讲座,不仅让自己重温了与《新民晚报》相伴的温暖岁月,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民晚报》背后所承载的城市精神与文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