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处暑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民间,流传着“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说法。古人觉得,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喂养与充分锻炼,肉质最为肥美,营养也极为丰富。而且秋季天干物燥,人体容易感到燥热不适。在中医理论里,鸭子味甘性凉,恰好适合这一时节调节人体机能,所以处暑吃鸭子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上午,记者来到市中心的宁海路菜市场,只见现场热闹非凡,不断有市民前来挑选鸭子。马大嫂对适合炖汤的老鸭情有独钟,而有的顾客点名要嫩一些的鸭子用来做酱鸭。摊主们手起刀落,熟练地按照顾客的需求处理着鸭子,刀刃碰撞案板发出的“笃笃”声,与市民们的交谈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一位正在挑选鸭子的市民笑着对记者说:“处暑了嘛,买只老鸭子回家烧烧汤,再买点芋艿,这搭配不会错。”
摊主向记者介绍,今天是周末,又恰逢处暑,很多市民都是冲着处暑吃鸭这个习俗来买鸭子的。民间还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说法,大家吃处暑鸭也是为了讨个好彩头。所以,摊主今天特地备足了平日里三倍量的鸭子,按照目前的销售情况,到下午两三点就会全部卖完。
从食疗的角度来看,鸭子确实是处暑时节的优质食材。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张文谦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鸭子的食疗功效。她表示:“和温性的鸡相比,鸭子偏凉一些,更适合秋燥的季节。在医院,有配沙参玉竹汤,有些病人会把它买回去和鸭子一起炖。这样炖出来的汤,能起到滋阴润肺的效果,非常适合在秋燥季节进行食疗。如果个人平时户外工作较多,或者户外运动量较大,出汗比较多,那么在炖鸭的时候可以放一点扁尖。因为扁尖含有一定的盐分,能够帮助补充白天大量流失的体液。另外,如果有人不喜欢药味,过段时间还可以放点芋艿。芋艿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和鸭子搭配在一起,特别适合肺结节患者食用,既能软坚散结,又能针对肺部进行调理。”
处暑时节,鸭子已然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明星食材”。它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烹饪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契合了秋季养生的需求。不过,中医专家也提醒广大市民,体质虚寒者不宜过多食用凉性的鸭肉,在烹饪时可以适当添加生姜等温性食材进行调和;而体内有热、易上火的人群,则可以放心享受鸭肉带来的滋阴润燥之益。此外,烹饪方式也很有讲究,少油少盐、清淡炖煮的方式更能保留鸭肉的营养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