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源指出,此时节气候干燥闷热,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易受燥邪、寒邪侵袭,从而导致肺系疾病、皮肤问题、肠道不适及情绪失调等问题。
肺系疾病
咳嗽、咽干
燥邪伤肺,易耗伤津液,出现干咳无痰、喉咙干痒、声音嘶哑等症状。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也易因寒燥刺激复发。
调理:多食用百合、银耳、梨等润肺食材;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外出佩戴口罩防风邪。
鼻炎、鼻出血
肺开窍于鼻,燥热或寒燥可致鼻腔干燥、充血,引发过敏性鼻炎或鼻黏膜破裂出血。
调理:晨起用淡盐水清洗鼻腔;室内使用加湿器;饮食增加藕汁、荸荠等清热生津的食物。
燥邪相关病症
皮肤干燥、瘙痒
秋燥耗伤津液,皮肤缺乏濡养,易出现脱屑、瘙痒、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
调理:外用橄榄油或杏仁油保湿;减少洗澡频率;多食芝麻、蜂蜜等滋阴润燥之物。
便秘、口干舌燥
肠道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结,伴口唇干裂、眼干涩。阴虚体质者尤为明显。
调理:晨起空腹喝温蜂蜜水;增加白菜、萝卜等富含纤维的蔬菜;忌过度发汗。
情绪失调与疲劳
“悲秋”情绪
秋气肃杀,肝气易郁结,引发情绪低落、失眠、焦虑,尤其是敏感体质或压力较大者。
调理:午后适度晒太阳;用玫瑰花、合欢花代茶饮;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倦怠乏力
夏季过度耗气后,秋季易出现气虚,表现为精神不振、手脚冰凉、易感冒。
调理:黄芪、党参炖汤补气;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
脾胃疾病
夏季贪凉饮冷易损伤脾胃,秋季若饮食不节(如过量进补),可能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的情况。
调理:山药、莲子、芡实煮粥健脾胃;避免空腹吃生冷水果;腹部按摩(顺时针绕脐按揉)。
如何从饮食、作息、情志、运动等方面进行调节,王荔源也给出了建议:
饮食调养:滋阴润肺,少辛增酸
秋季饮食以“润燥补肺、少辛多酸”为原则。多吃银耳、百合、梨、蜂蜜等白色食物滋阴润肺,适量添加莲藕、山药、芝麻等柔润食材;减少葱、姜、辣椒等辛味食物,避免耗散肺气;适当增加山楂、葡萄、柠檬等酸味食物,帮助收敛阳气;脾胃虚弱者可喝小米粥、南瓜粥健脾养胃。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适度保暖
建议早睡(21:00—23:00入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6:00—7:00)使肺气舒展。注意肩颈、腹部、脚踝保暖,避免寒邪侵入。室内可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保持湿度,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皮肤干痒。
情志调节:收敛神志,舒缓压力
秋季易出现“悲秋”情绪,需通过静坐、冥想、书法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可多听舒缓音乐,或晨起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帮助气血调和。
运动养生:适度平缓,忌大汗
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过度出汗损耗阳气。推荐“叩齿吞津法”:晨起闭目叩齿36次,将唾液缓缓咽下,有助于生津润燥。
艾灸穴位:强肺固表
秋季艾灸推荐穴位以温补阳气、调理脾胃为主,常用穴位包括合谷、关元、足三里、大椎、肺俞、中脘、肾俞等。艾灸时需根据体质调整,避免烫伤,并注意保暖防寒。
图片来源于千库网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