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此时节上海的天气从湿热向干燥过渡,气候的转变会对不同体质的人产生明显影响。中国民间在处暑时节有吃鸭子的习俗,但并非“人人适宜、百无禁忌”。盲目跟从习俗,可能走入误区,反而对健康不利。
处暑时节,虽然暑气渐退,但天气仍较为炎热,人体容易因干燥而出现上火、津液耗损等症状。鸭肉作为此时节的佳品,其性凉味甘,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补虚、清热润燥、养胃生津等多重功效。在中医理论中,鸭肉被视为一种温润而滋补的食材,能够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如口干舌燥、咳嗽无痰、食欲不振等。鸭肉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为即将到来的秋季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鸭肉虽好,并非适合所有人群,要辨清体质再吃。
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杨建梅表示,鸭肉不适合脾胃虚寒者,“对于平时就容易胃痛、腹泻、手脚冰凉、大便稀溏的脾胃虚寒人群来说,性凉的鸭肉就像是‘雪上加霜’,吃了之后很可能导致腹胀、腹痛、腹泻加重。很多人吃鸭会选择烤鸭、烧鸭这类油腻的做法,对于消化功能弱、血脂偏高的人群,这种高脂肪的烹饪方式会加重肠胃和身体的负担,与秋季养生的‘清淡’原则背道而驰。阳虚体质(怕冷)、痰湿体质(肥胖、痰多、舌苔厚腻)的人群也不适合多吃鸭肉,可能会助长体内的寒湿之气。”
医生为患者号脉
医生提醒,要辨清体质再吃鸭子,阴虚上火、口干咽燥的人最适合。脾胃虚寒者则应少吃或不吃,如果想吃,务必加入生姜、紫苏等温性香料一同炖煮,以中和寒性。选择清淡做法:推荐老鸭冬瓜汤、山药炖鸭汤等清淡的汤羹方式,既能滋阴,又可利湿健脾。避免红烧、烧烤等重油重盐的做法。
处暑养生,关键在于“防燥、不贪凉、健脾胃”。通过品尝美味的鸭肉来滋养身体、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和适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记者:吴会雄、康家辉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