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罕见病患者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全指令集操控国产3A级游戏《黑神话:悟空》实验。
两位部分运动失能的罕见病患者通过岩思类脑研发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无需任何外设,五分钟适配后,就能通过大脑信号完成所有游戏指令操作。岩思类脑计划将该技术进一步拓展到智能家居和康复训练等场景,未来或将帮助更多罕见病患者。
脑机接口技术率先在
脑控游戏场景达成“AlphaGo时刻”
在体验活动中,曾是游戏发烧友的31岁男性患者,因脊髓性小脑共济失调导致行动受限;另一位40岁的女性体验者,因肌营养不良长期依赖轮椅,部分手部运动功能受到影响,无法长时间操作鼠标、键盘等外设。“希望可以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可以让照顾的人省心一些。”一位体验者表示。
二位体验者都是首次体验脑控技术,佩戴脑电采集设备、五分钟简单标定后,屏幕中的角色就能随着他们大脑的“意念”灵活移动,实现非侵入式、全指令集脑控游戏操作。全程不使用鼠标、键盘及手柄等外设,《黑神话:悟空》中角色的移动与出招均可连续、精准实现。其中一位体验者坦言:“没想到我还能用脑子玩游戏,这太帅了!”
岩思类脑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自由度和适配效率上已实现对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超越。李孟介绍:“我们的全指令集有10个自由度,包括角色移动和8种出招,已经超过了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的4个自由度。”
岩思类脑的非侵入式方案仅需五分钟即可完成标定适配。马斯克Neuralink等植入式脑机接口,日常每次开机后都需15分钟以上重新标定。“人脑结构复杂,微小位移都会影响植入电极的信号采集,因此植入式产品在日常使用上的便利性依然有限。”李孟解释道。
自去年12月发布脑控游戏成果以来,通过持续算法优化,岩思团队最终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在游戏操控中,实现了接近甚至超过人类手柄操控的效率。在与人类玩家自动匹配的《艾尔登法环》对战中,脑机系统的胜率达到甚至超过了五五开,李孟将其视为脑机接口领域的“AlphaGo时刻”:“不仅证明了脑控游戏从‘可用’走向‘好用’,更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跨过了实用门槛。”
这种“意念遥控”的能力,正在不断延展。团队把脑机接口定义为“人机交互的脑控万能遥控器”:未来,无论是开关电视、调节空调,还是呼叫外卖、打车,残障人士乃至所有人都可以用脑信号直接操控身边的世界。李孟说:“当大脑发出指令,无需手脚参与,设备就能响应。这才是真正的‘大脑’和外界交互。”
“脑机接口领域的ChatGPT”
采访当天,全球AI产业风向也出现新动向——OpenAI宣布支持Merge Labs进军脑机接口,与马斯克Neuralink同台竞技。李孟直言:“我们和海外公司的最大不同,是AI大模型和真实临床数据的结合。”在脑机接口领域,算力和数据就像燃料和引擎——缺一不可。
团队没有照搬语言大模型的“微调”套路,而是从零搭建脑电专属大模型。他们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权威机构合作,以大量临床脑电数据为“燃料”,推动脑电大模型的持续进化。
相比只用非侵入式脑电,团队整合了高质量人类侵入式颅内脑电数据,用来训练和优化模型。李孟说:“用临床颅内神经活动构造的解码脑电大模型,可大幅提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
这不仅是算法工程上的突破,更是一种产业协作模式的创新。由上海市科委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成立的iBRAIN脑电数据联盟,让医院、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在“产学研医”平台上协同前行。李孟解释:“在临床端收集的数据,通过系统化分析和算法训练,形成了‘临床—科研—技术迭代’的闭环。”算法开发者、脑机接口公司和临床医生可以在同一平台快速验证和迭代,大大缩短了脑机接口相关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脑电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泛化性和通用性。李孟将其比作“脑机接口领域的ChatGPT”,目标是打造一个跨个体、跨任务、可持续优化的脑机接口底层系统。用户不必再经历繁琐的个性化训练,未来每个人都能像用智能手机一样自然地用脑机接口与世界互动。这种“底层平台化”的技术路径,成为岩思类脑的独特技术标签和加速产业化的关键。
与此同时,算法的进步让硬件日益简约——设备不再是“笨重头盔”,而是朝着发卡、发带、耳机等轻量化形态演化。算力需求被极大压低,真正可穿戴化。“未来的脑机接口,不可能背着‘4090显卡’满街跑。”李孟自嘲。
上海速度推动脑机接口落地
作为让无数科技巨头竞逐的未来技术,脑机接口始终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资本与关注不断涌入,但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产品却寥寥无几。对于专注前沿探索的创新团队来说,如何跨越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依然是一道难解的现实考题。
每一项前沿创新的落地,都绕不开现实考题——如何提高信号解码的准确性,如何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如何让用户体验真正“无感”,以及,如何在技术普及的同时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李孟坦言:“科学成果到商业产品,中间横亘着很长的‘拿证’和落地流程,尤其是在医疗领域。”
让技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的不只是单点创新,更需要系统性的产业协作。在这一进程中,市科委项目经理人制度显得尤为关键。多维度的支持,让像岩思类脑这样的企业可以快速梳理和准备医疗认证资料,提前应对审批难题。
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在产业集聚区的驻点,更为企业省下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集聚区里,“物理空间+数据共享+应用场景”的生态不断生长,研发与需求快速对接,“创新死角”被快速打通。
岩思类脑正计划在年底发布首款基于脑机接口的非药物助眠设备,主打“实时闭环”神经调控,让入睡变得自然而迅速。李孟表示,未来脑机接口To C产品将与医院销售并行,医疗版强调更强的数据和功能性,C端则突出便捷和用户体验。这正是岩思类脑一直以来践行的价值观:“用最前沿的科学,做最大众的产品。”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拍摄:赵仲弈 后期:嘉源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