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过后,蚊虫高峰期随之而来。伴随着“嗡嗡嗡”的噪音,蚊虫急不可耐得想要和我们亲密接触。这时候就要拿出祖传的花露水,防止蚊子给我们爱的亲亲。
省流版
花露水主要成分为乙醇、香精等,普通款无驱蚊功能,需添加具有驱避作用的成分方可驱蚊。
常见驱避剂成分有避蚊胺、羟哌酯、驱蚊酯、PMD(孟二醇)等。
驱避剂不仅可以驱蚊,还可驱蜱等,可根据需要结合产品标签选用,选用时应认准农药“三证”。
预防为主,外出活动前暴露部位使用驱避剂,根据蚊虫侵扰情况及时补涂。
花露水是以乙醇、蒸馏水、香精、薄荷醇、冰片为主体,辅以少量螯合剂、抗氧剂和耐晒的水溶性颜料制成的水剂,是夏季人们止痒、祛体臭的卫生用品。普通花露水不具备驱蚊效果,只有添加了驱避剂(成分)才具有驱蚊效果。
驱避剂是可以发出特殊气味且对目标物质具有驱赶作用的物质。
1 000 多年前,古人通过直接涂抹或燃烧艾草、麻叶等植物进行驱虫。20世纪50年代二战期间,军事作战需求大大促进了合成驱避剂的研发,避蚊胺(N,N-diethyl-metatoluamide,DEET)应运而生。近年来,新的驱避剂有效成分不断面世,如:羟哌酯(Picaridin)、驱蚊酯(IR3535)和孟二醇PMD(p-menthane-3,8-diol,对孟烷-3,8-醇)等。
避蚊胺是1956年美国科学家从20000多个驱蚊化合物中筛选出并被大量使用,是目前市售驱避剂产品的主流有效成分,有效含量在5%-30%。
羟哌酯是欧洲和澳大利亚常用的驱避剂,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有效含量≤20%。羟哌酯安全性较高,但价格昂贵。
驱蚊酯,商品注册名是伊默宁,20世纪末在美国批准上市,其毒性更低,刺激性更弱,有效含量在4.0%~11.5%。
柠檬桉叶油是源于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叶的一种提取物,其活性化合物是PMD,人工合成物为孟二醇。PMD对伊蚊、按蚊、库蚊、蝇类和硬蜱驱避效果较好。
驱避剂对昆虫有驱避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适用于驱避蚊虫,高浓度可用来驱避蚊、蜱等,选购驱避剂产品时可根据产品标识了解驱避对象。
购买有“三证”的产品,即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企业产品标准号。获得农药登记意味着其成分和浓度已通过国家农药管理相关部门的安全性审核。在产品标签中寻找农药登记证号(通常以WP开头),确保其含量和安全标准符合国家规定。必要时可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等权威渠道来验证产品的真伪和合规性。
根据我国《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的要求,产品须有中文标签,标注有效成分和含量、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和中毒急救措施等。
某些广告将驱避剂产品标榜为“孕妇首选”或“婴儿安全”。据卫生用农药登记规定,产品需经过化学、毒理、药效及环境影响等全面测试,但目前并未针对母婴设立特殊标准。故对于此类宣传需严谨、慎重对待。
驱避剂以预防为主,需提前涂抹和喷洒,不要等到叮咬后才使用。
根据《GBT 13917.9-2009 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 第9部分:驱避剂》标准,驱避时间≥4小时以上为合格产品,但实际使用时会因为流汗、摩擦等因素缩短驱避时间,请根据蚊虫侵扰情况及时补涂,确保防护效果。
皮肤敏感的人先在手腕处少量试用,确认没有过敏现象后再大面积使用,如有不适立刻停用。
不要在皮炎或皮损的部位使用。
不要添加在水中使用,浓度降低会大大影响驱避效果。
大部分驱避剂产品使用了乙醇/酒精作为溶剂,所以使用驱避剂时切勿使用明火或接近火源。
驱避剂勿和防晒霜混涂,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驱避剂勿接触眼睛和眼周皮肤,如不慎入眼,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如发生误食,请立刻携带产品包装就医!
参考文献:
[1] 驱避剂安全性研究进展 张婉莉,彭恒,单文琪
安全选用驱蚊花露水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GBT 13917.9-2009 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 第9部分:驱避剂
/健康科普
供 稿:刘曜
审 稿:刘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