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闵行教育 > 文章详情

在吴侬软语里传承城市文脉,《上海本土歌谣30首》以童声唱响“沪韵”

转自:闵行教育 2025-08-19 23:17:30

“划龙船,咿呀响,船头船尾彩旗扬……”8月17日下午的上海书展中,清脆悦耳、充满欢乐的童声从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徐徐传来,那悠扬悦耳的韵律,仿佛将听众带入上海乡土文化传承的生动场景。

由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唱响上海的声音——孩子们喜欢的上海本土歌谣30首》新书首发暨曲目展演活动,以“寻根上海文化,传承本土歌谣”为主题,引领百余名师生、家长及文化教育工作者共赴一场上海文化寻根之旅。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原副院长纪明泽、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原书记恽敏霞、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培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副社长鲍晟等领导与嘉宾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本“上海孩子的文化启蒙书”的正式发布。

五年磨一剑:

30首歌谣里的上海“文化密码”

弄堂吴语、田埂号子、老唱片旋律交织融合,唤醒上海人的乡土记忆……活动在暖场视频中拉开序幕。纪明泽、施忠、恽敏霞、方培君、鲍晟及教材主编施红莲共同为《唱响上海的声音——孩子们喜欢的上海本土歌谣30首》一书揭幕,标志着这本承载着上海文化基因的歌谣集正式与读者见面。

翻开书页,既有《笃笃卖糖粥》《猜咚猜》等经典弄堂童谣,又有《十二只台子》《晴采桑雨采桑》等本土民谣,以及《上海谣》《我在上海等你来》等融合现代编曲的沪韵新歌。30首歌谣如同30个文化切片,拼出五彩斑斓的上海市井风情与城市记忆。

“这不仅是一本歌本,更是田野调查的结晶。”新书主编、上海市特级教师施红莲的话,道出了这本歌谣集的诞生不易,“五年间,团队走遍上海,收集1050份文本,录制千余分钟的音视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歌谣集,更是能让孩子‘听得懂、唱得响、记得住’的文化桥梁。”

二十年前,施红莲携手音乐名师工作室里一群怀揣热忱的基层音乐教师,手持老式录音笔,穿梭于申城的街巷里弄、田间地头,他们以一种近乎“抢救式”的采风姿态,将那些承载着“上海声音”的民歌、民谣等珍贵乡音一一留存下来。自2011年上海书展推出第一本“上海乡土音乐文化”教材至今,他们精心编纂的四册“上海乡土音乐文化”系列教材先后问世,为申城各校传承本土乡音筑牢了基石。时光匆匆,又经五年的精心打磨,在今年上海书展的舞台上,一本汇聚30首上海本土歌谣的新作便诞生了。

这本新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内容均为孩子易唱易学的童谣、歌谣、民谣及创作歌曲,之前的4本多为学本、教本、课本;这本歌谣集重新配上多声部歌唱,既让质朴旋律传唱,又增加音响感,其艺术性更强;书中有45个专业录制的配套音频,包含孩子们沪语小课堂示范,以及30首歌曲的示范吟唱,具有示范性和参考性;本书更具趣味性,书中有5个卡通人物,通过讲解、示范、歌唱的形式,带领学生歌唱童谣、民谣、歌谣和歌曲,引发兴趣。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团队的精心编排,则让这本歌谣集更“懂”孩子。他们特别为15首沪语童谣设计“沪语小课堂”板块,用注音和简单释义打破方言壁垒;6位小朋友精心录制的示范音频,更使沪语变得触手可及——小读者只需扫码,便可获取音频,轻松模仿。

施忠在寄语中说:“上海歌谣是城市的‘声音名片’,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和系列活动,让文化传承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舞台’走进‘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上海声音’的小传人。”

恽敏霞说道:“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他们从编写出第一套‘上海乡土音乐文化’教材,到今天这本专为孩子打造的歌谣集;从最初在本区35所学校试点,到现在让全市各个区县、还有部分外省市的师生共同传唱。他们做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让濒临消失的声音有了温度。这支团队用行动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

童声传文脉:

从舞台展演到校园课堂的文化接力

新书发布后,小五哥、申阿叔、艾艾姐、海博士、姚阿婆等五位“唱响上海”人物带领观众开启四大篇章的音乐之旅,以曲目展演串联起上海声音的过去与未来。

在“弄影童音”篇章,《有趣的菜名》引导孩子们用“上海闲话”报菜名,如“白菜叫作黄芽菜,玉米叫作珍珠米……”,令人感受到沪语的独特韵味;《划龙船》的号子声,将人带入端午时节浦江上激烈的龙舟竞渡场景;《猜咚猜》则生动描绘了一群孩子在弄堂里玩手势游戏——剪刀石头布的有趣画面。

“本土民谣”中,青浦地区的《十二只台子》唱出了上海郊区打夯劳动的场景,崇明地区的《晴采桑 雨采桑》道出了水乡桑田的生活智慧。此外,闵行区启英幼儿园的孩子们精彩演绎的《六样机勿稀奇》,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风靡上海的浦东民歌《六样机》。孩子们稚嫩而纯真的嗓音,让老上海的生活场景焕发新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现场观众不由红了眼眶。

“怀旧名曲”与“沪韵新歌”篇章更显巧思:《采莲谣》带来清新扑面的荷塘景色,《上海谣》展现上海城市脉络与市井文化,一曲《我在上海等你来》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展演尾声,创新改编的《夜来香》《春天里》融入现代编曲元素,为第二辑歌谣集的出版埋下伏笔。

活动现场还为编写团队、音频录制代表及7个区的首批传承学校颁发证书。此外,松江区、黄浦区、嘉定区等7个区的学校代表接过赠书,成为本书首批传承者。这些歌谣将走进音乐课堂、社团活动,成为孩子们接触本土文化的“第一课”。“这些歌谣将成为我们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参与活动的幼儿园园长表示,“相信孩子们在传唱中不仅能学方言、懂民俗,更能从小建立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正如纪明泽所言,这30首作品串联起的,是城市的记忆密码,更是文化传承的“活教材”。施老师团队将民间曲调转化为学生能唱、爱唱的作品,让档案馆里的“老调子”成为课堂上的“新旋律”,这种创造性转化,为本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范式。期待这本歌集走进更多校园,成为老师手中的“文化教案”、孩子心中“记忆种子”。

当一缕缕童声飘扬在上海书展,那些印在书页上的音符、录在音频里的乡音,已悄然成为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萌芽。相关负责人表示,《唱响上海的声音——孩子们喜欢的上海本土歌谣30首》一书中的歌谣,早已不是简单的旋律组合——它们是石库门门环上的铜绿,是黄浦江潮声里的盐粒,是外婆膝头故事里的烟火气……这些被精心收藏的声音,将在校园里扎根,在孩子们的传唱中生长,让吴侬软语里的上海故事,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视频:今日闵行 符强